北宋汝窯文化博大精深

【古董鑑定知識:每天早上8點更新】

北宋汝窯文化博大精深

北宋汝窯文化博大精深

1,古陶瓷釉中有氣泡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現象。有的器物氣泡特徵十分明顯,用肉眼即能觀察清楚,形成很深的直觀印象;而有的器物雖然有明顯的氣泡,但氣泡的特徵卻不是很明顯;也有的器物釉面無明顯的氣泡,甚至無氣泡。

2,陶瓷的胎和釉中含有各種各樣的礦物晶體,如石英、長石和方解石等,其中石英的主要成分是SiO。這些晶體在受到核輻射(如α,β和γ等射線)的作用時,在微觀結構上產生了變化,並積累了相應的能量。

3,正是由於古陶瓷老化痕跡鑑定方法和技術科學性高,實用性廣泛,準確性強,推廣應用價值極高,是我國古陶瓷鑑定獨到的新技術,將對我國古陶瓷鑑定發揮里程碑性的作用。當前,“國標委”以及其他眾多古陶瓷鑑定單位、古陶瓷鑑定師培訓單位、各大院校陶瓷研究所以及古陶瓷個人收藏家,都積極引進、學習、推廣古陶瓷老化痕跡鑑定方法和技術。

4,一般北宋汝窯器物,無論是日用瓷或陳設瓷,都要同放置它們的檯面接觸。在瓷器底面,由於長期使用則可顯現磨痕。除放置於地面、石臺者(如水缸大甕之類)外,凡放置於木質臺案或桌櫃上的北宋汝窯,正常的器底磨痕均細膩光潤,用放大鏡也看不出摩擦硬傷,並且這種磨痕只出現於器底同檯面的接觸面上,器底平放在臺面上時同檯面不接觸部分則不會出現磨痕;而偽製品要麼沒有使用痕跡或磨痕,要麼人工作舊,極不正常。

5,“就瓷器而論,胎為骨,釉是衣。細緻觀察胎體和釉面也是斷代和鑑別中必不可少的一環。”耿先生的這段話雖然是針對瓷器鑑定而言的,但對於鑑定陶器,特別是施釉的陶器,同祥是適用的。不同時代、不同窯口生產的陶瓷器。因為胎、釉成分的不同,燒造的窯火(燒成氣氛)不同,燒成的產品在質地上、釉色上也各不相同。我們便可以此作為鑑定的重要依據。新石器時代的陶器雖然一般都不施釉,但由於早期窯爐簡單。陶器都在氧化焰中燒造,因而全部是紅陶。晚期窯爐進步,可以用還原焰燒製陶器,便出現了灰陶、黑陶。這是看陶色可以斷代。此外,即便在一個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

6,瓷器出窯時飽滿而生澀,同時也會產生冷卻紋,年代久遠後在冷卻紋的基礎上釉面老化收縮形成更細小皺皮紋,氣泡也因萎縮而形成眾多凹點(小麻坑),這種因老化而形成紋理統稱萎縮紋,理同老人之面紋。新瓷冷縮紋與因老化而形成的萎縮紋相比明顯稀疏。萎縮紋在適度光照下晃動易見,呈微小的皺皮狀,放大十倍左右觀察效果最 佳,再大反而看不清。唐至五代時期器物的萎縮紋相對明顯,宋代以後已呈遞減之勢,釉面萎縮程度因器物所處環境及抵禦氧化能力強弱而異,但在宋元以後的器物上很少明顯看到此紋。釉質越細膩萎縮紋越細小,有的不細心觀察難以發現,萎縮紋的清晰度當與釉藥品種及燒成溫度儲存環境有關。古瓷釉面萎縮而滑膩,觸之如嬰兒肌膚,滑不溜手,妙不可言;部分明器古瓷油膩溼潤者除外。

7,看瓷器按縫

作偽者碰到古瓷器偶有微裂、磨傷或落釉,常將其破損部分上釉吹燒,再繪製花紋,使人不易覺察。因此古瓷器鑑定對遇剁不自然的花紋,或顏色不一致的花紋,便可斷定是偽品。有足耳或其他易碰落部分的瓷器,古瓷器鑑定時也應詳察其接連處,因為此部分易落,多有補上,再用火燒成。若是用吹釉之法補上,其痕跡則不易發現,只可以釉的新舊,火光的強弱來辨別。

TAG: 鑑定陶瓷瓷器萎縮磨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