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石磨”漸行漸遠的老手藝 傳統石匠陳益安 一錘一錘敲出充滿溫度的石器

“打石磨”漸行漸遠的老手藝 傳統石匠陳益安 一錘一錘敲出充滿溫度的石器

小白說

蘇軾曾寫下這樣一首詩:“突兀隘空虛,他山總不如。君看道邊石,盡是補天餘。”讚美的就是石頭。千百年來,洋浦人用石頭曬鹽、曬魚,製作石器。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石匠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線,石器漸漸地成了“古董”,會製作石器的能工巧匠早已寥寥無幾。

如果石頭也有性格,那一定是“堅定不移”的。一塊塊頑石,在億萬年中沉默、堅守,世事滄桑、斗轉星移。直到有一天,它們遇見了一雙粗糙而靈巧的手,讓它綻放出生命的光華,而從事這門工藝的人,我們稱他們為石匠。

window。DATA。videoArr。push({“title”:“陳益安 傳統石匠”,“vid”:“z3006nllgpw”,“img”:“http://puui。qpic。cn/vpic/0/z3006nllgpw。png/0”,“desc”:“”})

打石磨的陳益安

石匠,作為一個歷史最悠久的傳統行業,從古石器時代開始就有了。石匠有粗匠和細匠兩種,粗匠是把山上的石頭採切成大小長短不一的原料石,細匠一般是在山下,或磨、或雕,最終成為精美的產品或是藝術品。今天我們給大家介紹來自三都區的一位細石匠——陳益安。

“打石磨”漸行漸遠的老手藝 傳統石匠陳益安 一錘一錘敲出充滿溫度的石器

石匠

勤儉持家才不會餓肚子。

石匠是個苦活路,只有苦做苦吃,

陳益安,三都舊州村委會新春村人,從8歲開始就參加勞動,20歲開始學打石頭,

至今已有40多年,

是現在為數不多還在堅持以手工製作石器的石匠

“打石磨”漸行漸遠的老手藝 傳統石匠陳益安 一錘一錘敲出充滿溫度的石器

“叮咚、叮咚、叮咚……”正在打石磨的就是陳益安。

石磨分為上下兩扇

,下面一扇固定在磨盤上,石磨磨面靠的是上扇相對應的磨齒碾磨。

“打石磨”漸行漸遠的老手藝 傳統石匠陳益安 一錘一錘敲出充滿溫度的石器

“我這石磨是別人預定的,打了一個月,石磨快做好了,石頭原料是自己從山上找的。”說起老手藝,陳益安告訴我,從他父親那一輩開始,村裡就有人在從事打石器的工作。

洋浦三都一帶處於火山地帶,地勢西高東低,火山岩石多,石頭灰褐色,

這裡無石不成村,石頭和這裡的人結下不解之緣

。修建雞舍、豬圈、石槽,圍造水井,石頭不僅可以保護這裡的海岸不受潮湧沖刷,使樹木安然生長,還可以用來壘牆搭屋,隨便哪一家房前屋後,都可以看到石頭。

“打石磨”漸行漸遠的老手藝 傳統石匠陳益安 一錘一錘敲出充滿溫度的石器

“打石磨”漸行漸遠的老手藝 傳統石匠陳益安 一錘一錘敲出充滿溫度的石器

大約是上世紀50年代開始,人們開始注意到了這些沉寂多年的石頭。當時白馬井一帶搞建設,需要大量的石料,當時從湖南來的一批石匠,他們到洋浦採石,也教會了洋浦人採石,而這些人當中就有陳益安父親那一輩的人。

“打石磨”漸行漸遠的老手藝 傳統石匠陳益安 一錘一錘敲出充滿溫度的石器

“老人常說,那時候一天干活回來,就會看到荒地上壘好了不少了打好的石塊,他們將打好的石頭用船運輸到白馬井蓋房子。”閒暇片刻,陳益安回憶著。

“打石磨”漸行漸遠的老手藝 傳統石匠陳益安 一錘一錘敲出充滿溫度的石器

當時那一批南下的湖南人將石頭裝上船運輸到白馬井造房子,後來建設完以後,不需要這邊的石頭,湖南的石匠就回去了。洋浦的這些會打石頭的人重操舊業,還是和往常一樣去耕地、出海打魚。

數十年後,洋浦港開工建設,洋浦走上了開放開放之路,不少村民靠打石頭改善了生活。

男的打條石塊石,搞運輸,女的打碎石。當時洋浦幾乎所有的自然村都有了打石器的人。

隨處可見裝滿石頭的手扶拖拉機在村路上來回穿行,裹著一塊花布在石堆上打碎石的婦女沿路都有。一些村還漸漸地形成以打石為主業的“打石村”,原來屬於三都的雷車村就是其中一個村子。

“他們那個村子當時有50多戶人家,可以說石頭讓我們村和其他村子裡的人都找到了生活的出路。”談話間,陳益安放下手中的鑿子,隨手摸出一根菸,用火機點燃一支。

在建設洋浦港的的那段時間,一塊相當於兩塊紅磚大小一樣的石塊,能賣到一角五分到二角二分一塊。到陳益安這一代打石頭的時候,是三分錢一塊,到現在是一元一塊左右。

海南建省首任省委書記許士傑曾寫有一首詩:

“洋浦風波掀巨浪,而今中外共關懷,石頭荊棘變珍寶,人面勝花處處開。”

讚美因為洋浦建港,石頭變為珍寶,村民參與到洋浦的開發建設中,歡樂走上美好新生活的情景。這首詩至今讀起來仍有韻味。

“打石磨”漸行漸遠的老手藝 傳統石匠陳益安 一錘一錘敲出充滿溫度的石器

打石頭的人很多,但像陳益安這樣手藝精湛的“細石匠”卻少之又少。

陳益安說,要打造精緻的石器,最重要也是最難的一步就是找石料。“選石料馬虎不得,必須親自到山上尋找,找到後要找車運回來。”

選石料要仔細觀察石頭的顏色、硬度、紋理。

在過去科技不發達的條件下,對於石頭的硬度和紋理,就得靠經驗了,有些人打了一輩子的石頭,對石頭的硬度和紋理都還只是懂些皮毛。

而選石料,陳益安有自己的心得。

“鑿石磨用的石塊,首先要選擇密度緊、沒有明顯紋路的,其次要是選用向陽石坡的石塊,因為向陽的石塊,該風化的已經風化過了,用起來放心。”

現在的採石工具比以前先進很多,有空壓機、衝擊機、切割機、火割機、打磨機等,由於人工的體力與工藝都不如現代工具來得快,有些石匠漸漸地轉行,再也不打石器了。

“打石磨”漸行漸遠的老手藝 傳統石匠陳益安 一錘一錘敲出充滿溫度的石器

面對這些,陳益安卻不為所動,不忘初心,一直堅持打石器。

“用手工鑿出來的東西才有個性,看上去也有精神。”

正如陳益安說的一樣,透過手工鑿出來的石磨,紋路細密,你觸控這些紋路,你可以想象到那個打造它的石匠是什麼樣子的人。陳益安和他打造的石磨一樣——樸實。

“打石磨”漸行漸遠的老手藝 傳統石匠陳益安 一錘一錘敲出充滿溫度的石器

真正的石匠或許就是把石頭打成不是石頭。

“一個石匠,手藝是一回事,給別人的石材要做好,做人要講誠信,不要被錢害瞎了眼睛。”

陳益安一邊說一邊打石磨。這麼多年,從各地找陳益安打石磨的人不在少數。

打石磨,要有錘、鑿子,劃線的鋼尺等工具。“做好一個石磨,一般經過磨平石面、勾型、打磨內壁、外壁等工序。”每次打石磨,陳益安會先把石塊打成磨盤,然後要確定石頭的中心位置,用鑿子將多餘的石塊一一鑿掉。“鑿的時候,得看準地方,鑿多了還得重新來。”

粗鑿過後,還要經過細緻加工,這樣做出來的石磨的才會精細。

“打石磨”漸行漸遠的老手藝 傳統石匠陳益安 一錘一錘敲出充滿溫度的石器

石磨邊上打一個長方形10多釐米大的孔,用來裝“磨手”,“磨手”一般是用木頭來做的。

“打石磨”漸行漸遠的老手藝 傳統石匠陳益安 一錘一錘敲出充滿溫度的石器

做好上面這些,石磨便差不多做了。陳益安只需要對石磨進行簡單地再加工和打磨便可以了。

“打石磨”漸行漸遠的老手藝 傳統石匠陳益安 一錘一錘敲出充滿溫度的石器

“石匠是個苦活路,只有苦做苦吃,勤儉持家才不會餓肚子。”陳益安感慨道。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說的那句:

“不管做什麼,你對愛它才會做,如果不愛就不願意做。”

“打石磨”漸行漸遠的老手藝 傳統石匠陳益安 一錘一錘敲出充滿溫度的石器

隨著社會的發展,石匠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線,石器漸漸地成了“古董”,會製作石器的能工巧匠早已寥寥無幾。當問他為什麼不放棄這門手藝時,陳益安卻笑著告訴我,打石磨就跟娶老婆一樣,是一輩子的緣分和福分,不能丟也捨不得呀。

“每個石匠心中都有一把秤,這是機器不能代替的,只要我還有力氣,還是會打石磨。”

“打石磨”漸行漸遠的老手藝 傳統石匠陳益安 一錘一錘敲出充滿溫度的石器

採訪結束後,我在想,陳益安之所以不肯放棄這門手藝,不僅僅是因為他執著著持之以恆,我想更多的是他的一顆匠心,那心堅如磐石。

文字、攝影、剪輯、編輯:鄧曉龍

審校:陳豔妹 鄭巍 監製:武迪

“打石磨”漸行漸遠的老手藝 傳統石匠陳益安 一錘一錘敲出充滿溫度的石器

“打石磨”漸行漸遠的老手藝 傳統石匠陳益安 一錘一錘敲出充滿溫度的石器

走讀洋浦|王啟順一家 三世同堂見證祖國騰飛 憶苦思甜奔向美好生活

“打石磨”漸行漸遠的老手藝 傳統石匠陳益安 一錘一錘敲出充滿溫度的石器

洋浦網視

有趣、有料、有用

精彩盡在洋浦網視

TAG: 陳益安石磨石頭石匠洋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