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永州】母親的端午

【來源:文化永州】

母親的端午

端午節被定為法定節假日,加上休息日調整,端午期間就有三天時間供大家安排。因此,可以回家感受母親的端午,體驗家鄉那千年不變的風俗了。

【品讀永州】母親的端午

端午節是一個十分盛行的傳統節日,就像中國年一樣深深地烙在中國人的心中,深入中國人的骨髓,成為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不僅別稱多,由來多,而且習俗也不少。端午節的叫法有20多種,什麼端午節、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菖節、蒲節、浴蘭節、粽子節等等,不一而足,可以說是節日別名之最。它的來歷也有好幾種,有的說,是紀念屈原,言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蛟龍。有的說,是迎濤神,言春秋時吳國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記之。也有的說,是惡日,認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要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朮、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

【品讀永州】母親的端午

我的母親沒有讀書,她不知道這些。但他每年都把端午節,操辦得讓我們永遠無法忘記,如詩人心目中的“舊船票”,像遊子身上衣、慈母手中線,把我們牢牢地拴在中國的傳統文化園裡。

那時端午節還沒有到,母親就早早地準備這個節日。一是將菖蒲、艾葉移到自家的菜園裡栽種,澆水施肥,看著它們慢慢地成長,就像看著自己的子女,在經歷過大年、元宵、三月三、清明、寒食節傳統節日後,慢慢長大。二是讓子女們上街買十到二十個鴨崽回來,又是挖蚯蚓、又是捉蚱蜢,餵食小鴨,待長到十天左右,才把小鴨帶到自家的稻田裡,為稻禾中耕、除草、殺蟲,讓鴨子儘量享受大自然的賜予,為端午節那餐獨具特色的血鴨做準備。三是在自留地上種二三十株辣椒,精心澆灌,看著它從氹窩裡出苗、開花、結辣椒。四是採辣蓼草自制餅藥,自釀米酒。五是到園子的圍牆邊採摘粽葉,包粽子。一般在端午的前一天,把粽葉採回家,用清水洗乾淨,量幾筒糯米或黃粟,先在臉盆裡浸泡,待米或粟發起來的時候,用酒杯將浸泡的糯米或黃粟裝入粽葉捲成的角狀筒內,然後包起來,用新鮮棕葉撕成的細線紮成三角粽,再放入鍋內蒸煮。母親看我們口饞,往往在煮熟時先拿幾個出來,讓我們先“嘗”為快。

一到端午那天,母親就忙得不亦樂乎。先是把艾葉、菖蒲採回來,合紮成把,掛在大門、後門、耳門、房間門的門扣上。說艾葉、菖蒲可以防病、治病、避疫,有古話說“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菖蒲避邪我沒有體會,但艾葉治病確實不假,我小時候一洗冷水澡肚臍眼就發炎,後將艾葉燒成灰撒在肚臍眼上三五天不洗冷水就好了。接著母親到後山上採柏葉、大風根、螞蟻草等中草藥回家熬成藥水。待兒女們放學或者從田裡回家後,讓其到田口子去裝被太陽曬得有了熱氣的端午水,與剛燒成的藥水摻和,要大家洗端午澡。因為洗了這個澡就可以下河下塘洗澡了,不用擔心毒邪纏身了。再就是殺雞宰鴨準備端午宴了。好的年成,端午宴既要包粽子又要買幾斤豬肉殺雞宰鴨,把端午的氣氛釀得濃濃的。年成差的時候,至少也要宰一個鴨子,多加一些辣椒,炒一大海碗血鴨。

【品讀永州】母親的端午

當端午的氣氛醞釀得很濃很濃的時候,已經到了中午。這時,母親把幾個月的“準備”都端上桌來。粽子呀,米酒呀,血鴨呀,蛋呀,應有盡有,真是“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美酒清尊共。”一家誰也沒有先動手,要待爺爺或者父親,將雄黃、硃砂倒進酒裡,攪勻,用手指蘸,點在孩子們額胸和手足心上,驅毒蟲,求平安,有時候還在孩子的額頭上寫“十”“大”“王”等字,使孩子們帶有虎的印記。再以酒灑牆壁、門窗,殺蟲驅邪,然後才開始進餐。滿桌的菜最暢銷的是血鴨。因為這個菜用料是純天然的。鴨子是稻田裡吃蟲長大的,辣椒是剛上市的,花椒是山野上採的,煎炒也是柴火燒鐵鍋。外出三十多年了,吃過全血鴨,芋頭梗子炒血鴨,也嘗過名廚炒的血鴨,不是辣味不足,就是麻勁不到位。但母親做的端午血鴨至今難以忘記。那色,褐色裹著鴨肉,褐色沾著青辣椒;那香,淡淡的;那味,麻辣酸甜鮮,五味俱全,特別是那辣,讓人胃口大開,肚子裝不下了,嘴裡還不停地嚼著脆脆的鴨肉和爽口的辣椒。

吃了端午宴,老人們都要睡午覺。因為“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而小孩子們就閒不住了,不是下河洗澡,就是迎著正午的陽光,戴著草帽、拿著一根竹竿纏根線、提著蛇皮袋,到禾田裡釣蛤蟆。如果八里外的湘江有龍舟競渡,也就顧不上炎熱,結夥搭伴跑到大江口看劃龍船。母親自然不去,但他鼓勵孩子們去,讓他們增長見識,親歷“瞽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衝波突出人齊喊,躍浪爭先鳥退飛。問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那種龍舟競渡的壯麗景象。

如今母親年紀大了,人也老了。昨天我打電話回家,說準備回家過端午。母親很高興,說一定要把全家帶上,粽子,菖蒲、艾葉、血鴨全有……

作者:卿仁東

三審:文紫湘二審:黃寶利一審:胡萍

TAG: 端午菖蒲艾葉母親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