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人可以稱為大師

劉道玉

何為大師

每每看到這樣的人被稱之為大師,筆者就想,大師應該怎樣界定?何為大師?

從詞源看,大師一詞最早出自佛教梵文Statr,是大師範、大導師之意,佛教徒稱佛為大師。後來,大師只是被用來追贈死去的高僧的諡號。1992年,臺灣把活著的星雲和尚尊稱為星雲大師,他是迄今為止唯一被封為大師的活著的和尚,而其他年長的和尚被稱為長老。

大師被用於學術領域,最早出現在漢代,《史記·伏生傳》記述:“學者由是頗能言《尚書》,諸山東大師無不涉《尚書》以教矣。”《辭海》中的解釋是:大師是“指有巨大成就而為人所宗仰的學者或藝術家”。這裡的兩個條件是必不可少的,一是“巨大成就”,這顯然不是指一兩項發明或幾本著作而言,非“著作等身”或“學富五車”的學者是絕不可能企及的;二是學術成就經得起歷史的檢驗,為人所宗仰,不是一部分人而是一代又一代的人所景仰。

我國古代確實有過許多大師,如孔子、孟子、朱熹、李白、杜甫、黃宗羲、王夫之……為什麼古代湧現了那麼多的大師呢?那是因為那時有安貧樂道做學問的學者和滋生大師的土壤。可是,現在沒有這兩個條件,所以除了少數幾個德劭學高健在的大師外,解放後培養出來的人當中,沒有一個能稱得上大師。

2007年,季羨林先生髮表談話,堅決要求摘掉他頭上的三頂桂冠:大師、泰斗和國寶。他說,自己不是研究國學的,充其量只是個國學小師,所以這些稱謂對他都是不實事求是的。許多人都讚賞他的高尚品格和君子之風。也許,季羨林先生對炒作“大師”實在是看不慣了,所以才表明要摘掉人們給他戴上的三頂桂冠。

大師是怎樣培養出來的呢?在一次教育座談會上,一位負責人曾詰問道:“為什麼我們大學培養不出大師來?”看來,人們對於大師的成長,似乎還存在誤解。大師的成長雖然與其所受的教育有關,但大師卻不是直接從大學培養出來的。例如,堪為大師的華羅庚、梁漱溟、啟功、錢穆等,都只有中學學歷。可以說,大師是自身成長而不是“培養”出來的。大師的成長,除了個人的天資和主觀努力外,還需要民主、自由的學術環境,要有寬鬆、寬容和寬厚的學術政策,要有開明的伯樂當人梯。作為個人,最重要的是要遠離塵世的喧囂,像證明了困擾數學家300多年的數學猜想費馬大定理的安德魯·懷爾斯那樣,為了做高深的學問,甘心做一個“隱身人”。

大師要具備四個條件

不是什麼人都可以冠以大師桂冠的。臺灣國學大師錢穆先生曾說:“大師者,乃是通方之學,超乎各部專門之上而會通其全部之大義者是也。一個部門學術之有大師,如網之在綱,裘之有領,一提挈而全體舉。”從範圍看,還是應該回歸大師的本源,即只限於佛教界和學術界。至於其他各個領,可以產生著名的專家、藝術家、歌唱家甚至功勳藝術家,但就是不能冠以大師的頭銜。

具體來說,大師至少要具備四個條件:第一,學術上博大精深,博古通今,是學術多面手,重要學術著作豐碩。例如錢學森先生。第二,要做出創造性的貢獻,其成果對科學技術發展具有革命性作用。例如,王選他先後發明的漢字鐳射照排和電子出版系統,甚至被稱為中國第五大發明。第三,必須是一個學派的首領,桃李滿天下,擁有眾多的擁戴者。例如經濟學大師弗裡德曼。第四,作為大師不僅學問高深,而且道德、人品堪為人師,對後人具有楷模作用。例如巴金,他是魯迅之後最著名的文學家,是名副其實的文學大師。

一些人明明不是大師,為什麼要故意炒作呢?主要是兩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好大狂”,二是“好為人師”,把前者中的“大”與後者中的“師”組合就成了“大師”。其實,這兩種思想都是國人的通病,是一種保守的思維方法。阿爾溫·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指出:“第二次浪潮的‘好大狂’正在淘汰,小就是美。”然而,我國國民仍然抱著“好大狂”的思想不放,而且這種情結滲透到眾多領域。例如,朝代要加上大漢、大唐、大宋、大明、大清、大中華;城市要喊大上海、大武漢、大西北;街道要叫大街、大道;樓房要叫大樓、大廈;專科學校、學院不過癮,非要升格為大學不可;江河要叫大海、大江、大河;乃至近年時興的講壇都叫“大講壇”等等。以“大”為美,實際上是小農經濟思想在作怪。再比如,關於職稱的炒作就大體經過了教授、博士生導師和院士幾個階段,上世紀80年代教授吃香,甚至連某些官員、商人和個體戶也要掛個教授頭銜。後來,教授多了、貶值了,又炒作起博導和院士來了。以後是否要炒作“泰斗”、“宗師”、“至聖大師”和“祖師”了呢?

中國人好為人師,這在知識分子中尤為突出。孟子兩千多年前就指出:“人之患在好為人師”。那麼,為什麼好為人師成為“人之患”呢?一個人如果有了好為人師的思想,就會以教者自居,自以為是、自我炫耀、固步自封,只願當先生而不肯當學生,這是與“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的傳統美德相悖的。

筆者真誠地希望國民浮躁的心態應該冷靜下來,媒體對大師的炒作應當就此打住。一個國家、一個學者的科學水平,絕對不能靠炒作,而必須迴歸實事求是的正道上來。

TAG: 大師好為人師學術炒作好大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