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器時代·敦煌漢簡

鐵器時代·敦煌漢簡

敦煌漢簡

甘肅省敦煌縣漢代敦煌郡烽燧遺址和玉門市、酒泉縣漢代酒泉郡烽燧遺址中發現的簡牘,統稱為敦煌漢簡。時代約自西漢武帝末年至東漢桓帝時期,其中東漢光武帝后期和明帝、章帝時期的簡較多。敦煌漢簡是近代最早發現的漢代木簡,在學術上有重要意義。

鐵器時代·敦煌漢簡

敦煌漢簡篆書削衣

敦煌漢簡的發現共發現6批。第1批是英國的A。斯坦因1907年在敦煌縣西北漢代烽燧遺址中發現的705枚。第2批是斯坦因1913~1915年在敦煌縣西北和酒泉縣西北發現的168枚,其中105枚出土於酒泉,應是漢代酒泉郡烽燧的簡牘。第3批是夏鼐1944年在敦煌小方盤城等3處遺址中發掘的48枚。第4批是1979年8月在玉門花海漢代烽燧遺址中發現的91枚,屬漢代酒泉郡北部都尉的簡牘。

第5批是1979年甘肅省博物館在敦煌馬圈灣漢代烽燧遺址中發掘的121枚。第6批是1981年3月在敦煌酥油土漢代烽燧遺址中發現的76枚。6次總計發現漢簡2190枚,除馬圈灣漢簡只發表了少數簡的釋文和圖版外,其他5批都已發表。第1、第2批敦煌漢簡現藏英國不列顛博物館,第3批現藏臺灣省,其餘3批均藏甘肅省博物館等有關單位。

鐵器時代·敦煌漢簡

敦煌漢簡

敦煌漢簡的內容

大部分是漢代敦煌郡玉門都尉和中部都尉及其下屬各烽燧的文書檔案,有一小部分是屬於宜禾都尉的。最早的紀年簡是西漢武帝太始元年(公元前96)的。簡的內容主要與屯戍有關,如戍卒名籍、戍卒廩食簿、記錄戍卒日常工作的“戍卒作簿”、記錄士兵裝備和兵器的“守禦器簿”、出入關卡的登記簿“出入關致籍”等。

有詔書律令的抄件,如“擊匈奴降者賞令”中規定,有能降匈奴“眾八千以上,封列侯邑二千石,賜黃金五百”,有能降匈奴“五百騎以上,賜爵少上造,黃金五十斤,食邑百戶”。有郵書封檢和書信。除屯戍文書檔案外,還有《蒼頡篇》和《急就篇》的斷簡;也有許多歷譜,其中元康三年(前63)歷譜和永光五年(前39)歷譜儲存較好;另外還有治病的醫方和治馬傷水的獸醫方等。

屬於酒泉郡的漢簡,包括酒泉郡西部都尉、北部都尉和東部都尉的簡,最早的紀年是西漢昭帝元平元年(前74)的。屯戍文書多為零篇斷簡。字數比較多的是在玉門花海烽燧遺址出土的一件木觚,上面抄有皇帝的遺詔133字,有人認為是漢武帝的遺詔。

鐵器時代·敦煌漢簡

敦煌漢簡篆書削衣

敦煌漢簡的研究

第1批敦煌漢簡出土後,E。E。沙畹(1865~1918)於1913年發表了釋文和圖版;第2批敦煌漢簡則遲至1953年才全部發表。1914年羅振玉和王國維出版《流沙墜簡》,其中收錄1907年敦煌新出漢簡588枚,詳加考釋,奠定了漢簡研究的基礎。王國維在敦煌漢簡研究中的某些論點和方法,一直影響到後來對居延漢簡的研究。

他十分注意把漢簡的內容與敦煌漢代烽燧遺址的情況聯絡起來,力圖恢復漢代烽燧的排列和組織。由於敦煌漢簡的發現,引起了玉門關關址位置問題的討論,這個討論繼續了半個世紀,至今仍未得出公認的結論,尚有待於考古發現的證實。

TAG: 漢簡敦煌烽燧漢代酒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