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人付先斌:一塊樹根上雕琢客家“中國畫”

鳥鳴欲展翅,花開牡丹貴;春意盎然,暖陽普照萬物。這是一幅描寫《春曉》的人間圖畫,卻在一塊樹根上呈現,別有一番蘊意。

“非遺”傳承人付先斌:一塊樹根上雕琢客家“中國畫”

雕琢佳作者,名為付先斌,是贛州悅木堂“堂主”,也是江西省級“非遺”專案客家根雕代表性傳承人。上世紀90年代初,他走上“根雕”藝術之路,從學徒到大師,以雕刻之刀為筆,讓土中“廢根”變寶,也用文化情懷,傳承著客家藝術之光。

根藝之路

付先斌是贛州鳳崗人,出生於上世紀70年代。兒時,有鄰居從事木雕手藝,小先斌常去觀看,揣摩作品之意境。稍有記事時,父親同事到家中做客,善簡筆書畫,喜在小黑板上教其書畫。

得美術與根雕前輩啟蒙,付先斌心裡埋下了藝術種子。十一二歲,其父為他尋師學畫,拜當地國畫老師門下,開始了基礎學習。初中時,少年先斌已能書會畫,成為了板報“小王子”,其畫作也常得到讚賞。

高中時代雖學習繁忙,但迷戀藝術的“斌哥哥”,業餘時間仍然會宣紙作畫,也會在木頭、石子上雕畫。除了請教老根藝師,他還向家族中的木匠師傅取經,書畫、根藝、木藝融匯貫通,付先斌成了一名藝術“多面手”。

“非遺”傳承人付先斌:一塊樹根上雕琢客家“中國畫”

1994年,付先斌高中畢業後,隻身到木雕名地——東陽,學習“浙派”木雕,兩年時間的沉澱,他的雕刻技藝突飛猛進。之後,他又去廣州深圳等地,一邊打工,一邊慕名拜師學畫,讓藝術之根逐步綻放。

1998年,這位執著追夢人,跟隨一名職業畫家,與其共同從事油畫創作,並將融入中國色彩的作品,銷往歐洲等多個國家。此後多年,已在業界小有名氣的

付先斌,到傢俱企業負責起稿、打樣、雕刻等工作。

2009年,“付大師”回到故鄉贛州,開始獨立的藝術創作之路。他從紅木家居雕刻總監,到根雕藝術工作室“掌門人”,實現了藝術人生的蛻變。

“悅木”之光

從繪畫到根雕,再從雕塑到文化,付先斌用藝術之手,讓心靈世界呈現光輝,也讓每一件作品悅而美好。

他的工作室取名“悅木堂”。一間雕刻室,根木多彩,一雕一刻間,靈魂頓生;一間雅作堂,百味相聚,茶香瀰漫。牆上有素描,亦有油畫,無論是山水之作,還是人物神情,都與“根畫”和諧與共,超然脫俗。

“非遺”傳承人付先斌:一塊樹根上雕琢客家“中國畫”

大根蜿蜒,小根精巧,成作“出世”,需成熟技巧,更要藝術造詣。每當夜深人靜時,付先斌喜歡端詳“根材”,構思輪廓,雕琢“原生態”作品,留其本真,創其新意。

蝴蝶刀、平口刀、圓刀,這是“雕界”“三把刀”。根雕創作多為圓雕與浮雕,運用線刻、陽刻,結合大塊面與小塊面,以虛實對比,強化形體視覺衝擊力。雕出雛形,再細琢慢磨,直至成尚品。之後,再以手工拋光,技藝防腐,讓作品精緻唯美,永保佳容。

悅木堂是“付堂主”藝術的百花園,而堅持學習的時光,則是滋潤百草茁壯成長的泉露。2018年,他拜著名雕塑家黑曉東為師,隻身北京學習雕塑技法和繪畫藝術;2020年到2021年,他又到中國美術學院油畫高研班學習。

勤學苦雕,悅木堂逐成“名人堂”,付先斌的作品也得到了各界認可。從2014年開始,他的“客家根雕”專案,先後成為章貢區、贛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該專案現已被江西省文化和旅遊廳認定為省級“非遺”專案,他也成為客家根雕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藝術錘鍊,精於專業,讓更多光環照耀著這位手藝人。他的技能得到了官方認可,“付大師”是中級雕刻工藝美術師,也是贛州市首屆木雕技能大師工作室領辦人。同時,他還是江西省工藝美術學會會員、贛州市根石藝美術學會會員、贛州市章貢區根石藝美術學會理事、章貢區木雕製作技藝傳承人。

“非遺”傳承人付先斌:一塊樹根上雕琢客家“中國畫”

2020年,“付大師”作品《引吭高歌》,以誇張手法,在一塊樟木上,雕琢出一位“狂放”男人神態:他口對話筒,表情高亢,釋放情緒,與腳下蟾蜍形成鮮明對比,給人感觸至深。該作品參加“三義木雕藝術系列活動之2020年臺灣國際木雕競賽”,被收錄至獲獎作品展列。作品《誰叫我》,雕刻出一個叼著煙的男人,正在玩手機,突然有人叫,他轉身扭頭,表情迷茫。這一瞬間的刻畫,表達了“玩世不恭”之意,也呈現了傳統生活和當下的衝突。該作參加江西省首屆當代工藝美術雙年展,獲獎並被收錄作品集。

另外,其作品《母愛》、《礦工》等,分別獲江西省第三屆園藝博覽會銅獎、中國第十五屆根石藝江西展團銀獎;木雕作品《沉思羅漢》、根藝作品《春韻》等,分別被江西省工藝美術館、江西省森林生態藝術博物館收藏。

客家傳承

客家根雕始於清康熙年間,距今已有數百年曆史。贛南特有的灰樹、香樟木、楠木、黃荊兜等,質地堅硬、紋理清晰、盤根錯節,其根終年受泥水沖刷,風霜雨打蟲蛀,已被大自然巧手雕琢成深沉蒼古之感。還有遺落屋角,或成柴木的根材,蘊含著無限生命之力,成為根雕藝術的天然良材。

“客家根雕多依材取勢,以形生意,以意傳神,精雕細磨,充分藉助根材的自然外形,巧施雕刻技藝,以保留自然形態為主。”付先斌的作品富有原生態之審美情趣,“無論是蟲蛀空洞,還是瘤疤結節,都是美好的缺陷,也是缺陷的美好,細膩的紋理紋路,在區域性巧施雕刻技藝,雕刻與根材銜接自然得體,婉轉自如,就是好的作品。”

悅木堂的空間世界裡,作品多以樸實無華見長,融客家人物,山川風景、飛禽走獸,吸人眼球。其造型新穎,又極富地方特色,深受海內外藏家喜愛。

付先斌是客家根雕技藝第四代傳承人。第一代傳承人魏爵瓊,生於1885年,如今已故。其後人成為第二代和第三代傳承人,其名為魏接袁和魏夫昌,分別出生於上世紀早期和中期,都是贛南傳統根雕手藝人。

“非遺”傳承人付先斌:一塊樹根上雕琢客家“中國畫”

付先斌作為魏夫昌弟子之一,時刻謹記師父教誨,要將客家根雕技藝傳承,並將其發揚光大。這些年,這名弟子廣學深耕,提升自我水平,並傳藝保護根雕文化技藝。從2015年開始,“付根雕”帶徒授藝,還走進學校、社群、景點,宣傳客家根雕文化,讓更多人瞭解這門技藝,學習和保護根雕文化。

“保留於自然的根材,與水土已融為一體,如果破土取材,往往會導致水土流失!”付先斌更希望以“有緣”方式取材,“現在多選用陰沉木,或者盆栽廢棄之根,或者河流水底沖刷之材,這樣就更生態環保。”

“正因為根材難得,加之手藝人漸少,所以這門技藝才值得保護!”付先斌希望客家根雕技藝,能夠走進高校課堂,讓更多喜歡根雕木雕藝術的學生,能夠感受和學習技藝,更希望美術專業學生能融合發展,實現“美雕”多元化創作和創業之路。

“非遺”傳承人付先斌:一塊樹根上雕琢客家“中國畫”

對於這門技藝的傳承和發展,付先斌也有自己獨特的思路。學海無涯,用藝術和文化的視角,去創作符合大眾審美的作品,是根雕技藝發展的基礎之路。再將傳統大漆與根雕木雕結合,創作具有客家風景建築人物風格的作品,是贛南客家根雕走出侷限的新路子。

“本土特色走出去,客家技藝引人來,與旅遊文化融合發展,技藝上去偽存真,精益求精,客家根雕就會成為品牌,成為一張贛南名片!”付先斌對未來憧憬萬分。

文\圖 李剛 部分圖片由悅木堂工作室提供

TAG: 根雕付先斌客家技藝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