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廢掉的皇帝:同命不同運

01

在當上皇帝僅僅27天后,劉賀就被廢了。

作為漢武帝與寵妃李夫人的孫子,劉賀原本與帝位距離遙遠。劉賀的父親劉髆[bó]是漢武帝的第五子,劉賀的祖母則是成語“傾國傾城”的典故本尊——李夫人,李夫人去世後,哀傷至極的漢武帝將他與李夫人的獨子劉髆封國在昌邑(今山東省菏澤市鉅野縣)。

昌邑遠離帝都長安,於是,劉髆與劉賀父子遠離政治是非,因此躲過了“巫蠱之禍”等漢武帝晚年時期的政治動盪。漢武帝去世後,繼位的漢昭帝(公元前87年-公元前74年在位)在位僅僅13年就去世,於是,控制朝政的權臣霍光想來想去,決定讓遠離長安、沒有政治根基的劉賀繼位為帝。

皇位突如其來的時候,劉賀才19歲(以下皆為虛歲),他太年輕了,根本沒有政治鬥爭經驗。

作為一個在遙遠封國長大的王侯,他根本不理解帝都長安的政治形勢,和權臣霍光一手遮天的跋扈權勢。他只知道,要儘快趕到長安城中接替帝位。

於是,劉賀帶著幾百位封臣和隨從,馬不停蹄地從昌邑出發,據說第一天出發,就一口氣跑出了135里路,很多馬匹直接被累死在路上,他爭分奪秒趕到長安城中,又開始緊鑼密鼓地計劃向霍光奪權,他太急了,年少輕狂,一切還沒開始,霍光就先把他給廢了。

儘管劉賀在位只有短短27天,但在宣佈廢除劉賀時,霍光和他的黨羽卻一舉羅列了劉賀高達1127件罪狀,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不僅如此,霍光還下令將劉賀帶來長安的數百位封臣和隨從斬殺,僅僅留下少數人跟著劉賀返回昌邑。不僅如此,霍光還宣佈廢除劉賀的封國昌邑,將其降格為山陽郡。

於是,這位從昌邑王到皇帝的年輕人,連王的稱號和封地都沒有了。

被廢掉的皇帝:同命不同運

▲劇照:漢廢帝劉賀(公元前 92年-前59年)。

做皇帝的時間太短了,劉賀沒有帝號,於是後世經常就以“漢廢帝”來稱呼他,這位輕狂的少年突然登上人生之巔,又在27天后急劇隕落,此後餘生的15年間,他都將在廢帝的陰影裡度過一生。

廢黜劉賀後,權臣霍光又扶持了在巫蠱之禍中死去的戾太子劉據的孫子劉詢(原名劉病已)為帝,是為西漢第十位皇帝漢宣帝。

自小在民間長大的漢宣帝精於世故,他吸取了劉賀急於奪權以致被廢的教訓,一直隱忍在心,他知道,時間在他這邊。

果然,漢宣帝繼位6年後,公元前68年,已經獨攬西漢朝政大權近20年的權臣霍光終於去世,漢宣帝開始親政,兩年後,公元前66年,已經羽翼豐滿的漢宣帝對霍家發起政治清算,將霍光家族滅族,至此,漢宣帝終於全部掌握了西漢朝政大權。

此時,距離劉賀被廢和漢宣帝登基,也已過去了八年時間。

漢宣帝終於想起了劉賀,於是,他派心腹張敞前往昌邑監視劉賀,那時,在史書中已經沉默多年的劉賀,再次出現在了世人眼中。

作為漢宣帝的眼線,張敞仔細觀察和了解了劉賀的生活情況,在張敞後來的上報資料中我們獲悉,當時劉賀在山陽郡仍然有183名奴婢伺候,他的居所每天都大門緊閉,只開著一個小門,然後每天由一個差役負責領取錢物、上街採買生活物資,平時除了每天上午送一趟生活物資外,其他時間都被禁止人員出入。

這種形同囚徒的禁錮生活,使得劉賀的身體很明顯出了問題,因此當張敞前往劉賀的住處時,只見劉賀身長體瘠,因為身患風溼行動不便,“病萎難行”。

作為曾經的皇帝,劉賀穿著短衣,戴著武夫的頭冠,頭上還插著一支筆,顯得不倫不類,他步履蹣跚來到張敞面前,張敞故意用言語探問他說:“這裡梟鳥(貓頭鷹)很多啊!”

梟鳥(貓頭鷹),在古意中指的是惡鳥。

但劉賀隨口應道:“我以前在長安,聽不見梟鳥(貓頭鷹)的聲音,如今回到昌邑多年,又經常聽見貓頭鷹的叫聲了。”

張敞的詢問含有用意,劉賀卻回答得如此隨心。回到長安後,張敞向漢宣帝彙報說,劉賀被廢多年,“身患風溼、行走不便、舉止痴傻”,這既讓漢宣帝放了心,又讓漢宣帝對自己的這位“前任”動了惻隱之心。

在連續派人監視劉賀,都沒有發現異常後,於是,西漢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漢宣帝下令,將被廢黜的劉賀改封為海昏侯,並賜給四千戶封地。

於是,從公元前74年被廢黜,整整被軟禁了9年的劉賀,終於迎來了些許自由的時光,於是,他攜帶著像囚鳥一般的妻兒老小,南下海昏侯國。

此時,距離他生命的終點,還有4年時間。

儘管在史書中,劉賀被記載成一個冥頑紈絝的廢人形象,但是隨著2011年劉賀下葬的海昏侯墓的陸續發掘,考古學家發現,海昏侯墓中下葬有編鐘、琴、瑟等禮樂用器,其中還有各式棋盤和硯臺,以及2000多枚記載了各類典籍的簡牘,並且還發掘出了一件繪製有中國最早的孔子形象的屏風。

由此可見,劉賀生前的生活,處處皆有禮樂書法,絕對不是史書所記載一般的昏庸淫樂,在海昏侯墓出土的簡牘中,還有一枚寫著文字:

“南藩海昏侯臣賀,拜上皇帝陛下。”

這是劉賀以謙卑的自稱,上呈給漢宣帝的文書,但漢宣帝只想這位“前任”,在當時還是蠻荒之地的海昏侯國終老一生,根本不想劉賀再進入長安,因此,在海昏侯墓內還出土了一個“酎金”,這本是漢朝諸王、列侯在京師長安太廟中,協助皇帝祭祖時,按照封國人口比例,繳納給皇室的錢物和特產。

但漢宣帝徹底禁止了劉賀進入長安祭拜先祖和朝見天子的權利,因此,海昏侯劉賀的“酎金”根本沒有機會進貢到長安,而只能伴隨劉賀長眠地下,一直到2000多年後才為考古學家所發掘現世。

儘管如此,漢宣帝仍然沒有忘記派人監視這位“前任”,趁著劉賀被廢黜多年後,逐漸放鬆警惕的心理,漢宣帝於是派人去套問劉賀說,“當初霍光要罷黜你,你為什麼不斬殺霍光,卻任憑被人奪去你的天子璽印和綬帶呢?”

劉賀或許心有不甘,於是回答說,“是的,當初錯過了機會。”

這下可不得了,探子立馬將對話內容稟奏給了漢宣帝,漢宣帝的馬仔近臣們於是主張,應該立即下令逮捕劉賀,漢宣帝倒沒有斬盡殺絕,只是下令削去劉賀的三千戶食邑,僅剩下一千戶封戶伺候劉賀。

原本以為從昌邑王到皇帝,再到27天就被廢為庶人,再到被封為海昏侯,終於等來些許好日子的劉賀,此時才發現,他的廢帝生涯,其實一直都潛藏著刀光劍影。

他更加謙卑、謹小慎微,最終,在遷徙到海昏侯國僅僅4年後,公元前59年,劉賀最終在監視和軟禁、告密下惶恐去世,終年僅34歲。

在中國歷史的眾多廢帝中,他的結局還算好的,但顯然,這並非他想要的人生。

被廢掉的皇帝:同命不同運

▲劉賀下葬的海昏侯墓中,挖掘出土的金餅。圖源:攝圖網

02

漢廢帝劉賀曾經體驗的痛苦,唐中宗李顯也感同身受。

李顯曾經在公元683-684年、705-710年兩度在位,其中第一次做皇帝時,李顯僅僅過了55天皇帝癮,就被母親武則天廢掉了。

唐朝弘道元年(683年12月),李顯的父親、唐高宗李治去世。李治共有八個兒子,其中四個是嬪妃所生,四個是武則天所生。四個非武則天所生的皇子中,除了許王李孝早逝外,其他三個皇子,即太子李忠、澤王李上金、雍王李素節都先後被武則天害死。

不僅對非親生的皇子毫不留情,武則天即使對自己親生的兒子也十分歹毒,為了把持權力,武則天還先後指使人將自己親生的皇子李弘、李賢先後害死。

因此,到了683年年底李治去世時,他八個皇子中,僅僅剩下兩位武則天所生的皇子:李顯和李旦還活著了。

李治去世後,根據立長原則,李顯繼位為帝,是為唐中宗。唐中宗李顯比較任性,登上大位後,他很快就忘記了各位兄長是如何慘死在母親武則天手下的事了,儘管政事全部被武則天所控制,但李顯還是試圖組建的政治班底,於是,登基僅僅一個多月,李顯試圖任命自己的老岳父韋元貞為侍中(宰相職),接受唐高宗李治遺詔輔政的裴炎認為此舉不當,於是進諫勸止,李顯立馬就怒了,咆哮著說:

“我以天下給韋元貞,也無不可,難道還吝惜一個侍中職位嗎?”

裴炎出皇宮後,轉身就把李顯的言語轉告給了控制朝政的武則天,暴怒的武則天大為光火,下令廢黜李顯為廬陵王,李顯非常不服氣,於是反問母親武則天“我有何罪?”

武則天怒斥兒子李顯說:“你欲將天下送給韋玄貞,何得無罪?”

罷黜李顯後,武則天又扶持自己的另外一個兒子李旦上位,是為唐睿宗。

在位僅僅55天,就被廢黜貶出長安,28歲的李顯開始認真思考起自己的處境來,此後22年間,一直到705年透過神龍政變二度稱帝前,他一直在膽戰心驚中度日如年。

李顯被廢后,他先後被軟禁於均州(今湖北省均縣)、房州(今湖北省房縣)長達15年,妃子韋氏一直陪伴著他,兩人相依為命,嚐盡人間艱辛。當時,每次聽說武則天派使臣前來,李顯就以為武則天要像殺他的各位哥哥一樣幹掉他,因此經常驚慌失措想要自殺,每次韋氏總是安慰他說,“禍福無常,也不一定就是賜死,何必如此驚恐。”

當時,武則天雖然扶持自己的小兒子李旦為帝,但實際朝政大權仍然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為了加緊稱帝,武則天開始瘋狂屠戮李唐宗室,這使得各地的實力派和李唐宗室紛紛起兵叛亂,當時,先是唐朝開國功臣李勣(徐世勣)的孫子徐敬業起兵,後來,李唐宗室,越王李貞、琅琊王李衝也相繼起兵討伐武則天篡奪政權,而他們也多以匡扶廬陵王李顯復位為口號,但無一例外,這些人都先後被武則天派出的軍隊擊敗。

如此一來,被廢黜在外的廬陵王李顯,越來越危險了,儘管他是武則天的親生兒子,但不能忘了,他被貶黜的房州(今湖北省房縣),也是他的大哥、太子李忠曾經的被軟禁之地,李忠最終也是被武則天所殺。

被廢掉的皇帝:同命不同運

▲劇照:作為一代女皇武則天的兒子,唐中宗李顯的命運非常坎坷。

所以,外界越是以匡扶廬陵王(李顯)為口號,李顯的處境就越是兇險。李顯被流放六年後,公元690年,武則天廢黜了另一個兒子唐睿宗李旦,改國號為周,自己公開稱帝,是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則天稱帝時已經67歲,在古人壽命較短的現實困擾下,因此從她登基開始,接班人就一直是一個棘手話題,起初,武則天想立自己的侄子武承嗣為皇嗣,但武承嗣殘暴、好色,後來又鬱郁不得志,提前死掉了。於是,武則天又想立她的另外一個侄子武三思為皇嗣,但卻一直遭到宰相狄仁傑等朝臣的極力反對。

狄仁傑挺身勸說武則天說,“臣觀天人未厭唐德”,還是要立李唐之後,況且梁王武三思只是陛下的侄子,而廬陵王李顯(被廢的唐中宗)、皇嗣李旦(被廢的唐睿宗)卻是您的親生兒子,姑侄與母子相比,哪個更親呢?

幾經權衡,聖曆元年(698年),武則天最終決定迎回兒子李顯做接班人。而大難不死的李顯則對妻子韋氏說:我如果重見天日,再度為帝,你想要幹什麼,我都隨你所願,絕不阻攔。

這將在後來,為李顯埋下殺身之禍,但在當時,他根本沒有想到,自己竟然真的還有復位稱帝的一天,還以為這只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美好願望而已。

李顯回到洛陽後,被重新立為太子,但在當時,武則天的侄子等家族成員仍然處心積慮想要除掉李顯、李旦等武則天的子嗣,以便武氏家族成員繼位稱帝。

為了與武則天家族搞好關係,李顯決定與武則天家族聯姻,於是,他將女兒永泰公主嫁給了武則天的侄孫武延基,使其成了魏王武承嗣的兒媳;後來,李顯又將幼女安樂公主嫁給了武則天的另一位侄孫武崇訓,使其成了梁王武三思的兒媳。

透過與武氏家族的聯姻,李顯似乎覺得,自己的地位開始鞏固了,但他顯然低估了母親武則天。

儘管高齡登基,但武則天身邊一直不缺男寵,她登基後更是經常在朝野舉行選美大賽,引得各路人馬蠢蠢欲動想要服侍女皇,當時,有的選美男子甚至公開喊出自己“陽具甚偉”的汙言穢語,搞得朝野上下烏煙瘴氣。

對於祖母武則天的這些舉動,李顯的子女也免不了一番調侃。

武周長安元年(701年)九月,李顯的兒子李重潤和女兒永泰公主在私下議論祖母武則天的風流韻事,並對武則天寵愛張易之、張昌宗兄弟深表不滿,沒想到卻被密探稟告給了武則天,武則天大怒,於是下令李重潤、永泰公主,以及永泰公主的駙馬武延基自殺。

對於連自己的親生兒子都痛下殺手的武則天來說,殺幾個孫子、孫女根本不是什麼事兒,因為他們討論的可不僅僅是祖母的私生活,而是猥褻了女皇的權威和至尊地位,所以無論是誰,私下議論女皇,只有死路一條。

面對兒子、女兒和女婿被殺的現實,李顯更加戰戰兢兢,他原本以為自己活著回到洛陽,加上小心翼翼交好武氏家族,就可以為自己保駕護航,但事實證明,他在母親面前還是顯得太過於稚嫩了,他顯然是希望以母親的視角去看待女皇,但女皇想要的,只是一個俯伏在地的接班人而已。

儘管下令賜死了自己的孫子、孫女,並再次震懾了李唐宗室和武氏家族內部的不聽話人員,但賜死孫子孫女的這一年,女皇武則天也已經78歲高齡了,她不得不開始考慮政治晚年。

於是,武則天開始為自己早先為了奪權制造的一系列冤假錯案平反,並開始處置來俊臣等酷吏,試圖緩和朝野間的政治關係,和安慰李唐宗室人心,儘管如此,儘管年近八旬,她還是不願意放權。

到了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已經82歲了,她身染重病,卻絲毫沒有放權的心思和跡象,只是命令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日夜陪護,而太子李顯、宰相張柬之想要覲見女皇,卻被屢屢拒之門外。

擔心政局有變,於是宰相張柬之、崔玄暐,以及掌管兵權的薛思行、李多祚等人決定聯合發動政變,從武則天手中奪權。

隨後,張柬之等人派出駙馬都尉王同皎到東宮去迎接太子李顯,沒想到性格懦弱的李顯卻嚇得魂飛魄散,從684年被廢帝以來,21年來,他在母親武則天的長期高壓下一直活得戰戰兢兢,根本就沒有想過要挑戰母親的權威甚至奪她的權,因此當王同皎等人冒死前來的時候,李顯仍然畏畏縮縮不願出面。

對此王同皎憤慨地說,“諸位將帥宰相為了國家不顧身家性命,殿下為何還不願意出面?”

於是,李顯才很不情願地被迫出面參與政變,儘管,他將是最大的利益獲得者。

政變的兵將們很快衝進皇城,並斬殺了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來到了武則天居住的集仙殿。看到情勢不對,武則天隨即吃驚問道,“是誰作亂?”

宰相張柬之立馬回答道:“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試圖叛亂,我等奉太子之命已經將他們斬殺。”

看到自己畏畏縮縮的兒子李顯也在其中,武則天便對著李顯說,既然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已經被殺,你可以回東宮去了。

在母親面前,李顯竟然嚇得不敢吭聲。

這時,參與政變的司刑少卿桓彥範搶上前說:“太子哪裡還能再回到東宮?當初天皇(唐高宗李治)將心愛的太子託付給陛下,現在他年紀已大,卻一直在東宮當太子,天意民心,早已思念李家。群臣不敢忘懷太宗(李世民)、天皇(李治)的恩德,所以尊奉太子誅滅犯上作亂的逆臣。希望陛下將帝位傳給太子,以順從上天與下民的心願!”

聽到這一席話後,武則天躺下來,“翻身而臥”,不再說話。

被廢掉的皇帝:同命不同運

▲劇照:一代女皇武則天。強勢的父母,經常造就悲劇的兒女。

神龍政變後第三天,武則天最終下詔傳位於太子李顯。政變後第四天,李顯重新即位,是為第二次登基的唐中宗。

但復位的李顯並沒有活太久,五年後(710年),他被當初許諾如果復位當皇帝、一定不阻攔她做任何事的妻子韋氏韋皇后,以及希望效仿奶奶武則天登基稱帝的女兒安樂公主,聯合投毒所殺,終年僅55歲。

作為一位重新登基的廢帝,他或許至死都沒有明白,皇權帝位的兇險所在。

03

如果說漢廢帝和唐中宗是被廢黜,那麼明英宗朱祁鎮的遭遇,則多少有點咎由自取。

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23歲的明英宗在太監王振的攛掇下,決定御駕親征北方宿敵蒙古瓦剌部,結果由於草率輕敵,明軍在土木堡之變中全軍覆沒,明英宗本人也被蒙古人所俘虜。

為了避免明朝滅亡和保衛國土,在北京的明朝大臣在危急之下,決定推舉明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鈺為帝,以此凝聚人心、擊退蒙古人,於是,明英宗在瞬息萬變之下,成了敵人手裡的太上皇和廢帝。

當時,蒙古人在土木堡之戰後決定進行休整,然後再南下入侵大明,於是瓦剌人裹挾著廢帝朱祁鎮先是北上,然後又南下入侵,由於明朝已經擁立新君,因此蒙古人裹挾朱祁鎮所過之處,守城兵將都不肯開啟城門,蒙古人無奈下,只得裹挾朱祁鎮繞開大同等各路重鎮,直抵北京城下。

朱祁鎮被俘,是在正統十四年(1449年)的中秋節當天八月十五,到了這年的十月十一日,他被蒙古人裹挾抵達北京郊外的盧溝橋,再次看見盧溝曉月時,朱祁鎮感慨萬分。兩天後,淪落敵營的朱祁鎮被押抵北京城下。

蒙古大軍裹挾太上皇明英宗抵達首都城下,明軍則在臨危受命的兵部尚書于謙等人的有力組織下,向蒙古軍隊發起了猛烈還擊,由於進攻受挫,加上明軍各路勤王軍馬仍在源源不斷開赴北京,擔心被首尾夾攻的蒙古人於是決定撤退北歸。

北京保衛戰發生在1449年農曆十月,當明英宗被蒙古人裹挾回到漠北高原時,已是隆冬時節,昔日貴為天子的朱祁鎮,此時身邊只剩下錦衣衛校尉袁彬、通事哈銘和衛沙狐狸三個人伺候,蒙古人只給他們四個人準備了一輛馬車和一匹馬,以供廢帝朱祁鎮使用。

漠北高原冬季寒冷,朱祁鎮只能和僅有的三位隨從晚上擠著一起睡,有時候哈銘在熟睡之中,還會把手擺到朱祁鎮胸口,朱祁鎮胸口憋悶,但怕吵醒哈銘,這位廢帝還經常忍著,直到哈銘轉身,才將哈銘的手慢慢放下,生怕弄醒了他。

但朱祁鎮經常失眠,有時他經常走出蒙古包外仰觀天象,然後對袁彬等人說:“天意猶在,我終當歸。”

雖然從廢帝朱祁鎮身上討不到什麼便宜,但蒙古瓦剌首領也先,仍然對朱祁鎮保持著尊重。也先命人每兩天就送一隻羊,每七天送一隻牛,逢五、七、十還擺宴席款待朱祁鎮,有時候,也先甚至會在宴席上親自彈唱暖場,也先甚至還提出想把妹妹嫁給朱祁鎮,朱祁鎮只得婉言拒絕。

朱祁鎮每天都在盼望著南歸,但繼位的弟弟景泰皇帝朱祁鈺,卻非常擔心哥哥朱祁鎮迴歸後會爭奪帝位,因此對迎回“太上皇”意興闌珊,最終還是主持北京保衛戰的于謙說,天位已定,即使太上皇迴歸,皇位也不會更改,景泰帝對此才答應迎回哥哥、太上皇朱祁鎮。

一直到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二日,朱祁鎮在做了近一年俘虜後,才終於南下歸國,臨別時,蒙古瓦剌首領也先率領部下送了半日路程,臨別時還贈送給了朱祁鎮以也先自己所配的弓箭戰裙。到了農曆中秋節八月十五日,也就是朱祁鎮被俘整整一年的日子,朱祁鎮最終得以進入北京城,在一番禮節性的迎接後,朱祁鎮隨後被送入南宮(紫禁城之東的南池子一帶)居住,此後七年間,他都被軟禁在此,無法邁出南宮一步。

被廢掉的皇帝:同命不同運

▲明英宗(1427-1464年)曾為自己的年少輕狂,付出過慘重的代價。

在南宮,朱祁鎮根本無法見到昔日的臣子,也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或許是為了對外聯絡,朱祁鎮將一個鑲金的繡袋和一把鍍金刀送給了太監阮浪,後來阮浪又將這兩樣東西送給了另外一個太監王瑤,這事兒被景泰帝的密探獲悉後,景泰帝隨後下令將王瑤凌遲處死,阮浪則在受刑後死於獄中。

不僅如此,為了提防有人爬樹翻入南宮,景泰帝還下令將南宮的樹木全部砍掉,名義上作為太上皇的朱祁鎮,實際上“享受”的,卻是不折不扣的廢帝待遇。

更讓朱祁鎮難過的是,弟弟景泰帝為了保持形象,起初還讓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繼續當太子,但到了景泰三年(1452年),景泰帝就下令廢黜了朱見深,改而任命景泰帝自己的獨子朱見濟為太子,結果朱見濟一年後夭亡,但景泰帝總想著自己再生一個兒子,所以寧願放著太子之位空著,也不同意恢復朱見深的太子地位。

在被軟禁在南宮七年的日子裡,朱祁鎮的生活越來越難,他每天所需的膳食,都是從洞穴中被遞進來,不好吃就算了,還經常不夠吃,搞得他原來的錢皇后只得放下身段,日夜刺繡,並託人拿出去轉賣換取一些飲食。

廢帝的日子看似沒有盡頭,但機會突然而至。

到了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景泰帝重病一直不見好轉,曾經參與北京保衛戰的武清侯石亨、太監曹吉祥,以及失意朝臣徐有貞等人決定聯合冒險,聚兵支援朱祁鎮復辟,史稱奪門之變。

當時,景泰帝重病不起,當聽到外面喧囂聲時,他知道事情有變,當得知是哥哥朱祁鎮奪門復辟時,景泰帝只是連聲說著“好,好!”

多年來,景泰帝一直將哥哥朱祁鎮軟禁在南宮以防止他復辟,沒想到日防夜防,事情還是發生了,或許對於重病的景泰帝來說,當事情果然發生時,或許他心中存著憤恨,又或許他無奈下只能釋然。

明英宗朱祁鎮的復辟,發生在1457年正月十七日,四天後,明英宗朱祁鎮宣佈將年號由景泰八年改為天順元年,奪門之變發生後一個月,1457年農曆二月十九日,景泰帝朱祁鈺“薨”,據傳說,景泰帝實際不是病死,而是被明英宗指使太監蔣安將其勒死。

景泰帝死後,明英宗下令將其諡號定為“戾”。

在逼死景泰帝之前,明英宗朱祁鎮還下令,將在八年前主持北京保衛戰的英雄、兵部尚書于謙處斬,起初,對於是否殺于謙,明英宗還有點猶豫,但參與奪門之變的徐有貞卻說,“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明英宗於是決定痛下殺手。

于謙被殺後,北方邊防逐漸廢弛,面對邊塞不斷的報警,明英宗經常愁眉不展,於是有一天,恭順侯吳瑾趁機說了一句:“使于謙在,當不令寇至此。”

但明英宗並無意為弟弟景泰帝以及大英雄于謙平反,因為他的復辟,正是踩著他們的屍體才得以“正名”的。

明英宗復辟後,又繼續當了八年皇帝(1457—1464年二度在位,算農曆年),一直到1464年朱祁鎮最終病逝,享年38歲。

被廢掉的皇帝:同命不同運

▲明英宗在復辟二次稱帝前,曾經在紫禁城被幽禁7年。圖源:攝圖網

或許是有感於自己在土木堡之變後淪為俘虜、後來又在南宮被長期軟禁的生活,明英宗動了惻隱之心,下令釋放了在永樂帝奪位之後,被長期軟禁在安徽鳳陽的建文帝的次子朱文圭。

當初,明英宗的曾祖父、永樂帝朱棣發動叛變,於1402年率兵攻入南京奪取帝位,隨後建文帝朱允炆及其長子朱文奎不知去向,但建文帝當時年僅兩歲的次子朱文圭則落入朱棣之手,此後,朱文圭被長期軟禁在安徽鳳陽,稱為“建庶人”,到1457年明英宗復辟當年下令釋放朱文圭時,這位老人已經被軟禁了整整55年,由於長期被監禁,當他重獲自由時,竟然連牛和馬都分辨不清。

到了天順八年(1464年)正月,明英宗病重,臨死前,他下令廢除了明朝皇帝的殉葬令,他對太子、後來的明憲宗朱見深說,“殉葬非古禮,仁者所不忍,眾妃不要殉葬。”從而破除了從明太祖朱元璋開始實行的、皇帝死後要妃子殉葬的成例。

或許,曾經的廢帝生涯,讓他多多少少心生憐憫,擁有了人間的些許溫情。

參考文獻:

杜文玉:《唐代宮廷史》,百花文藝出版社,2010年版

王天有:《明朝十六帝》,故宮出版社,2010年版

TAG: 劉賀李顯武則天朱祁鎮明英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