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之天元紀大論: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

《黃帝內經》分《靈樞(shū)》和《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他三部分別為黃帝的《難經》,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以及神農的《神農本草經》。

《黃帝內經》寫作於諸子百家學術爭鳴的年代,對諸子學說多有吸收,並深受影響;其中黃老道家,《周易》與《內經》關係最為緊密。

今天來聊一聊其中的“天元紀大論”篇章;“天”就是天地宇宙,“元”就是本源,“紀”就是規律;“天元紀”就是講宇宙元氣運動變化的大規律:

《黃帝內經》之天元紀大論: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

1。黃帝問曰:天有五行御(yù)五位,以生寒暑燥溼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憂思恐;論言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週而復始,予已知之矣;願聞其與三陰三陽之候,奈何合之

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溼風:天有“金,木,水,火,土”五行,統領“東,西,南,北,中”五方,故而產生“寒,暑,燥,溼,風”五種氣候變化。

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憂思恐:人有五臟,五臟生化五臟之氣,故而產生“喜,怒,思,憂,恐”的情緒變化。

論言五運相襲,而皆治之:“五運”按照次序執行,各有所主的季節。

終期之日,週而復始,予已知之矣:到了一年終結的時候,又會重新開始,這種情況我已經知道了。

願聞其與三陰三陽之候,奈何合之:還想聽一下“五運”和“三陰三陽”是怎樣結合的。

2。鬼臾(yú)區稽(jī)首再拜對曰:昭(zhāo)乎哉(zāi)問也!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

鬼臾區稽首再拜對曰,昭乎哉問也:“鬼臾區”再次向黃帝叩首,你提的問題很高明啊。

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五運”和“陰陽”是天地宇宙的大道。

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是一切事物的綱領,是萬物變化的起源。

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是事物發生和毀滅的根本,是萬物神妙變化所在的場所,這些道理難道可以不知道嗎?

3。故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陰陽不測謂之神,神用無方謂之聖

故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事物的發生叫做“化”,事物發展到極點叫做“變”,也就是物極必反。

陰陽不測謂之神,神用無方謂之聖:陰陽變化難以預測叫做“神”;能掌握神妙功用,無窮變化的人可以稱之為“聖”。

《黃帝內經》之天元紀大論: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

4。夫變化之為用也,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夫變化之為用也,在天為玄:陰陽變化的功用,在天的表現是“玄妙”。

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在人的表現是認識事物的大道,在地的表現是萬物的變化。

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萬物變化產生了“五味”,對事物的認識產生智慧,玄妙產生“神”。

5。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天為溼,在地為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天為寒,在地為水;故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

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神在天是“風”,在地是“木”。

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天是“熱”,在地是“火”。

在天為溼,在地為土:在天是“溼”,在地是“土”。

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天是“燥”,在地是“金”。

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天是“寒”,在地是“水”。

故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在“天”是無形之氣,在“地”是有形之質。

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形”和“氣”相互感召,就化生萬物了。

6。然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終始也;氣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損益彰(zhāng)矣

然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天地處於萬物的上面和下面;“天”覆蓋在上,“地”承載於下。

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左右為陰陽執行的道路,“陽”從左上升,“陰”從右下降。

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水”和“火”是陰陽的徵兆,水為“陰“,火為”陽“。

金木者,生成之終始也:“金”和“木”是萬物生長的始終,萬物萌生於春天,春屬”木“;成熟於“秋天”,秋屬“金”。

氣有多少,形有盛衰:陰陽之氣有多少不同,有形之物有旺盛和衰老的區別。

上下相召而損益彰矣:天上和地下之氣相互感召;事物太過和不及,有餘和不足的情形,就清清楚楚顯示出來了。

《黃帝內經》之天元紀大論: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

這一篇主要講自然界萬物的根源及其變化規律,自然氣候變化的根源是“陰陽”和“五行”。

從而告知我們,自然界的“五運六氣”的變化,是怎樣影響人體五臟六經的生理變化。

TAG: 天為萬物陰陽變化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