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15現場,這本書什麼來頭?

10月11日,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以下簡稱COP15)在雲南昆明開幕。大會現場,一摞整齊擺放的《守護多彩家園——COP15生物多樣性主題徵文集》(以下簡稱《守護多彩家園》),在眾多圖書中令人眼前一亮,吸引與會者駐足翻閱。

這本書由COP15籌備工作執行委員會主編,收錄了“保護多樣之美,共建和諧家園”生物多樣性主題徵文活動中湧現出的50餘篇優秀作品。在COP15執委辦和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司指導下,中國環境報社於今年6月-9 月,面向全社會開展了“保護多樣之美,共建和諧家園”生物多樣性主題徵文活動,展示各地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取得的進展和成效,講述社會各界開展和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行動故事和實踐案例。

自豪:小鄉村故事走上國際大舞臺

“太驚喜了,我們小鄉村的故事走上了國際大舞臺。”畢春豔說。她撰寫的《與瀕危植物火桐的“情緣”》被收錄書中,講述了雲南省騰衝市新華鄉林業站工作人員張定香數十年紮根基層,把廣西火桐從滅絕邊緣“搶救”回來的故事。

公眾的關注和故事的入選,令張定香激動得幾度語塞:“能讓更多人知曉廣西火桐,就是我最高興的事。”

同樣振奮的,還有來自四川省眉山市的作家沈榮均。他一眼就認出,這本書封面圖片中,有飛翔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頸鶴。黑頸鶴對生存環境要求苛刻,近年來,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地處遷徙通道上的眉山,讓黑頸鶴的逗留時間不斷增長。幾經詢問,沈榮均獲悉,這張照片拍攝地正是眉山。“眉山人守護它,它為眉山向世界‘代言’。”沈榮均笑道。

像這樣鮮活的保護故事,書中還有很多。“保護多樣之美,共建和諧家園”生物多樣性主題徵文活動得到社會各界積極響應,湧現出一批理念鮮明、情感真摯、筆觸生動的徵文作品。參與徵文活動和書稿編輯的中國環境報社文化教育部編輯直呼:“打開了視野,學到了。”

感動:他們默默傾力保護生物多樣性

書中展示了大量一線工作者的保護行動。有保護者的歲歲堅守——黑龍江大慶油田的“怪老頭”李樹森,用近20年的努力,讓老油區重現鳥叫蛙鳴;也有保護者的代代傳承——江蘇省新沂市駱馬湖畔,唐保美、唐小寶父子,接力種植養護,讓荒島變綠島,成為白鷺棲息的家園。

他們來自各行各業,有高校師生、研究學者、檢察人員,也有農牧民、記者和文藝工作者,或堅守在艱苦的自然環境中,或常年專注於某一物種的保護。

“他們的故事讓我非常感動。”公眾環境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晶晶感慨,這本書不厚,卻沉甸甸的,讓居住在北京的她意識到,生活中已不難尋的黑鸛、北京雨燕等,背後竟藏著那麼多曲折艱辛的保護故事。“原來有那麼多人在默默努力,保護著生物多樣性。”

這些故事拉近了公眾和生物多樣性保護之間的距離。一位資深媒體人感慨,以往人們覺得,生物多樣性保護離日常生活很遠,不僅多發生在人跡罕至的山林中,被保護的也多是無緣得見的“知名”物種。但《守護多彩家園》顛覆了讀者的這種認知。書中對城市人的身邊事著墨不少,比如江蘇南京紅山森林動物園為野生動物撐起“保護傘”、都市居民與“家門口”的江豚結緣、上海從業者開展面向公眾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教育等。“讓人感受到,生物多樣性保護其實就在我們身邊。”

敬畏:傳遞保護真諦

中華傳統文化中,有不少保護動植物的樸素美德,如道家的“物無貴賤,萬物平等”等,都暗合著當下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理念,為我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積澱深厚的思想基礎。《環境教育》雜誌主編周仕憑認為:“《守護多彩家園》一書的字裡行間,都傳遞著敬畏生命的訊息,傳遞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人間大愛。”

比如,令許多讀者印象深刻《“生死對決”的背後》一文中,攝影家鮑永清在野外蹲守多時,終於拍攝到藏狐狩獵旱獺的瞬間,成就了後來享譽中外的照片——《生死對決》。但文章披露,鮑永清的內心也曾在“是否要出聲提醒旱獺”中天人交戰。最終,他選擇坦然面對鏡頭裡的一切,包括大自然優勝劣汰的殘忍、物競天擇的無情。

文章啟迪讀者,思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真諦。一位資深媒體人說:“過去,我們更在意讓野生動物‘活著’,但現在我們知道,在這樣的生死對決面前,不干涉也是一種保護。”

《守護多彩家園》呈現了來自五湖四海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故事,能戳中淚點,也能啟發思考。沈榮均希望,把它推薦給更多文藝工作者,讓同行們將創作的視角聚焦生物多樣性保護。王晶晶則希望,把這本可讀性強的書推薦給更多公眾,讓人們瞭解生物多樣性保護,引發共情,並激發出保護欲和行動力。

原題:COP15現場,這本書什麼來頭?52箇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故事來“參會”

編輯:邢翰韌

TAG: 多樣性保護生物家園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