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萬年,一盞一宇宙,宋朝茶器給今人留下的極致幻想!

一眼萬年,一盞一宇宙,宋朝茶器給今人留下的極致幻想!

《清明上河圖》上有著這樣的畫面:熱鬧的商業街上,茶肆茶館林立,宋人身處其中,捧著茶器,嘆著茶,彷彿在吟誦什麼……略有泛黃的畫卷將千年前宋朝好茶風尚展現出來,鐫刻著獨特的宋朝茶文化。

今天,小編要帶大家瞭解的是宋朝的茶器文化,一起領略當時的茶風尚吧!

一眼萬年,一盞一宇宙,宋朝茶器給今人留下的極致幻想!

《清明上河圖》中的茶館茶肆

分工細緻的宋朝茶器

在唐朝的茶器基礎上,再加上製茶方法的進步,宋朝的茶器進一步發展。此刻的宋人不但講究茶器的功用、外觀和造型,更看重其質地。在審安老人《茶具圖贊》中記載的茶具,包括:烘茶爐、木茶桶、碾茶槽、石磨、茶葫蘆、茶羅、棕帚、茶碗、陶杯、茶壺、竹筅、茶巾等12種,數量上似乎看上去不及唐朝的二十四茶器,但其實背後另含玄機。

一眼萬年,一盞一宇宙,宋朝茶器給今人留下的極致幻想!

十二茶器

我們重點講講飲茶用的盞、注水用的執壺(瓶)和研磨用的茶器這三類。

宋朝茶盞

宋代茶碗多稱為盞,盞也作琖,指小杯的意思。茶盞的發展歷史悠久。據考古或文獻資料證明,瓷盞在東晉時已有製作,而隨著飲茶之風逐漸流行起來,唐及五代時期的茶盞日負盛名,也開始出現有盞託的茶器搭配。到了宋代時,鬥茶之風大盛,宋人們崇尚茶具的精美,茶盞的製作手藝也更進一步。

宋代的官窯、哥窯、定窯,鈞窯、龍泉窯、吉州窯和建窯都普遍燒製茶盞,其中建窯的茶盞製作技術在當時是數一數二的。

一眼萬年,一盞一宇宙,宋朝茶器給今人留下的極致幻想!

宋代建盞

建窯創燒於晚唐五代, 歷宋、元、明、清四代,燒瓷歷史長達千年,而且對其他瓷窯的發展都有很大影響,有人更是稱建窯為天下茶盞第一窯,可見其地位之高。

建窯製作的茶盞種類主要有兔毫(注:因為其盞身分佈著均勻細密的筋脈,形狀猶如兔子身上的毛髮一樣纖細柔長而得名兔毫)和鷓鴣斑(因形似鷓鴣斑點的花紋而得名,在宋初陶谷的《清異錄》中有記載這種斑紋:“閩中造盞,花紋鷓鴣斑點,試茶家珍之”)。

而根據窯變(注:主要是指瓷器在燒製過程中,由於窯內溫度發生變化導致其表面釉色發生的不確定性自然變化)和釉色分類,建窯茶盞大致有十幾類:白斑、金斑、金豪、銀豪、烏金、綠釉、柿釉、金彩等等。根據器型分類,其有四類:供御型,束口型、撇口型、小兜口型,這四類不僅在盞口有區別,盞身也有所不同。

一眼萬年,一盞一宇宙,宋朝茶器給今人留下的極致幻想!

窯變後的瓷器

宋朝茶文化的發展,給了建窯很大的發展空間,讓它贏得了上至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的喜愛。宋徽宗在其著作《大觀茶論》裡,寫下對建窯的讚美:“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展示了建窯製茶盞的技藝之高。

除了天子的筆墨,不少文人寫詩表達對建窯茶盞的喜愛。蔡襄的《茶錄》寫出了建盞與茶色的極致配合:“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蘇東坡《送南屏謙師》讚美了以建盞點茶的獨特滋味:“忽驚午盞兔毛斑,打作春甕鵝兒酒”;黃庭堅《滿庭芳·茶》感嘆了建盞的精緻高貴:“兔毫金絲寶碗,松風蟹眼新湯。”

一眼萬年,一盞一宇宙,宋朝茶器給今人留下的極致幻想!

宋代兔毫盞

建盞的美學價值不止於茶文化,它的醇厚細膩,如星空般絢爛的斑紋彷佛讓飲茶之人窺見了宇宙的一角,所謂一盞一宇宙,因為窯變的神奇,它讓每一隻建盞擁有了自己的故事,煥發出了生命的深邃氣息,閃耀著多變輝彩的神秘氣韻。一人一生若有機會以建盞點茶,必會被盞中所透露的奇幻色彩所震撼。

建盞不僅在國內享譽盛名,在海外也有較大知名度。如今在日本的美術館、寺院,加拿大的博物館和美國的博物館裡,我們都能找到建窯的身影。

一眼萬年,一盞一宇宙,宋朝茶器給今人留下的極致幻想!

宋代建盞

講完了茶盞,我們也不能漏掉它的好搭檔——茶托。茶托的材質有金銀、銅鐵、瓷器、漆器等,造型也是花樣倍出。宋代的盞託大致可分為託心下凹式、圓柱上凸式、碗形託圈式(含中空式),這樣可以保證宋人飲茶或者點茶,即使用茶盞時保持穩固。

一眼萬年,一盞一宇宙,宋朝茶器給今人留下的極致幻想!

宋代茶托

宋朝茶瓶

宋朝的茶瓶,又叫執壺(又稱“注子”、“注壺”,也是一種酒具),當然,執壺同樣有一段悠長的歷史,它最初由青銅製成,後來逐漸有了瓷執壺和金銀執壺。

其大致由蓋子、柄(把手)、流(壺嘴)和較飽滿的瓶身組成。在蔡襄的《茶錄·湯瓶》中這樣描述茶瓶:“瓶要小者候湯,又點茶注湯有準。黃金為上,人間以銀鐵或瓷石。”展現了茶瓶的用處和較為豐富的製作原料。

一眼萬年,一盞一宇宙,宋朝茶器給今人留下的極致幻想!

宋代執壺

在北宋時期,執壺式樣繁多,有短流、長流、曲柄、直柄等數種。在宋人鬥茶過程中,茶瓶起著重要作用。在宋徽宗的《大觀茶論》寫道:“注湯害利,獨瓶之口嘴而已。嘴之口差大而宛直,則注湯力緊而不散;嘴之未欲園小而峻削,則用湯有節而不滴瀝。蓋湯力緊則發速有節,不滴瀝,則茶麵不破。”為了更好地注湯,時人對執壺的流和嘴部分做出特別設計:將壺流變得曲長,將壺嘴變得圓而小,滿足了“發速有力”和“不滴瀝”的要求。

從出土的宋代茶具來看,南、北方瓷窯都會生產瓷湯瓶,尤其是在南方的越窯、龍泉窯以及景德鎮窯,湯瓶的數量較多。

宋朝文學作品中,當然也少不了茶瓶的身影。楊萬里《澹庵坐上觀顯上人分茶》詩:“銀瓶首下仍尻高,注湯作字勢嫖姚。不須更師屋漏法,只問此瓶當響答”,寫出茶人使用湯瓶注湯時的技藝高超;蘇東坡《試院煎茶》中也有“銀瓶瀉湯誇第二”句。可見,詩人們都懂得茶瓶與茶湯製作之間的重要聯絡。

一眼萬年,一盞一宇宙,宋朝茶器給今人留下的極致幻想!

宋畫中的湯瓶

原因是這樣的。宋人點茶,以茶瓶煮水,但由於瓶身不是透明的,只能耳聞聲辨煮水過程中細微的變化,這就要求茶人擁有相當敏銳的感官,因此宋代茶人多感嘆“候湯最難”。在蔡襄《茶錄·茶論》就幫茶人們訴了苦:“候湯最難。未熟則沫浮,過熟則茶沉。前世謂之蟹眼者,過熟湯也。況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曰候湯最難。”宋人羅大經也在《鶴林玉露》中明確地闡述了茶器的這種變化和候湯之難。

可見,茶瓶之重要。

宋朝研磨茶器

在宋代葛長庚的《水調歌頭·詠茶》中:“…採取枝頭雀舌,帶露和煙搗碎,煉作紫金堆。碾破香無限,飛起綠塵埃……”提到了碾這一茶器。

碾為何物呢?在宋朝,茶碾作為研磨茶用的器物,大致可分為三類:茶臼、茶碾及茶磨。

茶臼,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茶葉加工製作過程中用於搗爛蒸青鮮葉的杵臼;另一類就是把成品茶研成末的工具,又名茶研缽,通常為碗狀,腹有深有淺,而且器內有縱橫交錯的劃痕,這樣就可以增加研茶時的摩擦力。一般茶臼還會和棒杵配合使用。茶臼出現的歷史較早,在三國時期就有記載,到了唐朝時期,茶臼的方便攜帶與易於磨茶為時人所喜愛。

一眼萬年,一盞一宇宙,宋朝茶器給今人留下的極致幻想!

宋代茶臼

到了宋代,飲茶方式發生變化,無論團餅茶還是散茶,都需要研末注湯點飲,因此茶臼的使用更加普遍。詩文中關於茶臼的記載變得更多。

例如,在林希逸《烹茶鶴避煙》有“隔竹敲茶臼,禪房汲井烹。山僧吹火急,野鶴避煙行”的描述;“蘇門四學士”之一的秦觀專門寫過《茶臼》一詩“ 幽人耽茗飲,刳木事搗撞。巧治合臼形,雅音伴柷椌。虛室困亭午,松然明鼎窗。呼奴碎圓月,搔首聞錚鏦。茶仙賴君得,睡魔資爾降。所宜玉兔搗,不必力士扛。願偕黃金碾,自比白玉缸。彼美製作妙,俗物難與變。”此詩對茶臼的材質、功用做了詳盡的描述。

一眼萬年,一盞一宇宙,宋朝茶器給今人留下的極致幻想!

除了這些,茶臼還有一個特別的外號,叫“木待制”,出自於審安老人《茶具圖贊》。臼因為是用木製成的,所以以“木”為姓;“待制”原本是指典守文物的官職,其要輪流值日,而茶臼碎茶後要等著磨研,所以用“待制”表其意。因為茶臼和茶培經常同時使用,所以還叫它作“隔竹居人”。

茶碾,在唐代已經出現,並且使用十分普及,在陸羽《茶經·四之器》就介紹得很詳細:“碾,以橘木為之,次以梨、桑、桐、柘為之,內圓而外方,內圓備於執行也,外方制其傾危也。內容墮而外無餘,木墮形如車輪,不輻而軸焉……”到了宋代,茶碾基本延續了其在唐代時的功用,其材質多樣,通常為石質、木質、瓷質及金屬質。

一眼萬年,一盞一宇宙,宋朝茶器給今人留下的極致幻想!

碾茶的場景也多在宋人的詩作和畫作中出現。例如,王洋的《謝筠守趙從周寄黃葉中洲茶》:“僧窗虛白無埃塵,碾寬羅細杯勺勻。”王庭珪的《好事近·茶》中有“黃金碾入碧花甌,甌翻素濤色。今夜酒醒歸去,覺風生兩腋。”的記載。黃庭堅《催公靜碾茶》寫道:“雪裡過門多惡客,春陰只惱有情人。睡魔正仰茶料理,急遣溪童碾玉塵。”文字生動,又突出了茶碾的功用。

茶磨,又名茶磑,通常為石質。審安老人名之為“石轉運”,相比前兩件器具,茶磨研磨茶的效率更高,更能滿足當時眾多好茶的宋人的需求,畢竟王安石也暢言了茶對時人的重要意義:“夫茶之為民用,等於米鹽,不可一日以無。”茶磨的出現是一重要貢獻。

一眼萬年,一盞一宇宙,宋朝茶器給今人留下的極致幻想!

南宋畫家劉松年的《攆茶圖》是宋代磨茶場景最直觀最形象的呈現。畫作中描繪了文人雅集的場景,其中一僧一儒一道三人正在品茗論道,兩個茶童則在一旁備茶。其中一位坐於矮凳上,轉動茶磨,神態專注,在茶磨邊上還放著一棕刷和茶匙;另一位則站在茶桌旁,左手拿盞,右手持湯瓶,正在點茶。閒靜和諧的畫面,可謂是引人入勝。

一眼萬年,一盞一宇宙,宋朝茶器給今人留下的極致幻想!

茶磨細節

不過,由於宋人對茶末的需求量實在太大,除了手工茶磨,利用水力落差帶動茶磨運轉的水磨坊大量出現,其中專業從事磨茶業務的叫“磨戶”。

別有韻味的宋茶釉色

談完了分工細緻的宋朝茶器,我們再來談談宋朝茶器釉色之獨特。

宋瓷的釉色多有深幽古雅之味,白的通透,黑的深邃,青的溫潤……

宋代的青瓷,各有不同的釉色:景德鎮影青瓷釉質細膩潤澤,似清如白,質感如玉;汝窯青瓷則有粉青、豆青、蝦青等等色彩,釉質偏厚,“釉汁瑩厚如堆脂”,依舊溫潤如玉;而龍泉窯青瓷有粉青,又有翠青,既可以呈現半透明青玉的青澀,又展現了深邃碧玉的凝重。

一眼萬年,一盞一宇宙,宋朝茶器給今人留下的極致幻想!

宋代青瓷

宋代白瓷,其燒製技術超越前代,釉面勻淨潔白,多含象牙白的質感,白而不冷,側面體現了來自宋人淡雅的品性。

一眼萬年,一盞一宇宙,宋朝茶器給今人留下的極致幻想!

宋代白瓷

在宋代茶文化發展中,茶器的釉色也獨樹一幟,除了青瓷白瓷之外,黑瓷也是十分受宋人的喜愛。黑瓷在商周時期已經出現,到了宋朝時期出現了大量品種,大放異彩。其中最出名的是來自建窯的黑瓷,宋人愛用黑瓷來鬥茶。原因有下:

其一,黑釉可與茶湯的白色相襯,“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取其煥發茶色也”。

其二,黑瓷胎厚,保溫作用強。“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

其三,黑瓷適合注水。建盞呈斗笠狀,水流下注,“底差深而微寬,底深則茶直立,易於取乳”。

其四, 黑瓷的碗型易觀湯。鬥茶“以水痕先者為負,耐久者為勝”,建盞口沿下部內凹,形成注水線,防止過滿,益於託乳。

一眼萬年,一盞一宇宙,宋朝茶器給今人留下的極致幻想!

宋代黑瓷

黑瓷的出現除了展示茶器之美,同時也展示了宋人的手工智慧。

宋朝茶器不豔俗,那是一分清冷,兩分純粹,三分高雅與四分深邃構成的十分魅力,值得我們這些後代無限回味,回味來自宋人的情調。

感謝大家的閱讀,我是作者薄涼,如果你喜歡我們的文章,別忘了給我們點贊,或者分享給更多的朋友看哦~關注我們的企鵝號蘇家酒窖,每天瞭解到一點傳統文化。如果你想進一步瞭解,也歡迎留言告訴我們哦!

TAG: 茶器宋代茶臼宋朝茶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