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振山:六千年古村落文化的守望者

點選“古都安陽”,輕鬆關注!

龍振山:六千年古村落文化的守望者

6000年的古村落文化,45年的收集研究,3000多件的“寶貝”,73歲的龍振山將這一切連線了起來,在安陽縣漁洋村這片土地上,他身體力行,發掘研究,堅定守望。

古村落的“土博士”

“俺在1974年偶然拾到一塊商代陶坯,並在村莊臨漳河處發現很多類似的陶片,為了弄清它是啥朝代、有啥考古價值,就到安陽市博物館請教專家,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了俺40多年的文物蒐集考論和整理工作”。龍振山,1946年2月出生於安陽縣安豐鄉漁洋村,當過村辦學校的老師、村會計、村黨支部副書記,回憶起最初迷上文物收集的點滴,龍振山津津樂道。

迷上文物收集後,別人一下雨都往屋裡跑,龍振山則踩著泥路往河溝裡鑽,因為一下雨河溝裡就能沖刷出很多“寶貝”。經嶽城、歷磁縣、上邯鄲、走臨漳、訪鄴城、過漳河、跨洹河、登太行,跋山涉水,風餐露宿,鞋子破了就赤腳翻山越嶺,龍振山走遍豫冀兩省漳河兩岸的山山水水。

畢竟不是專業出身,龍振山亟需吸收大量知識滿足自己刨根問底的鑽研。1987年,他買了人生中第一本專業類書籍——《工農兵考古基礎知識》。此後,還訂閱了《考古》雜誌學習研究,1987年的那本《甲骨文字典》花費了他當時半年的收入。

龍振山:六千年古村落文化的守望者

說起龍振山最寶貝的文物,“這個陶罐口沿是從我們村東北地採集回來的,一看到它,我激動的從3米多高的地蹦了下來。陶罐口沿上面的這個字是陶文,表示一個人用兩個手在敲鼓,是“鼓”字。這個字和甲骨文是同期的,但比甲骨文更稀少。這樣的口沿主要是商代的陶罐,盛水盛糧食用的,從現在來說是一個非常稀少的一個器物,又由於上面有字更顯珍貴”。

每得到一件東西,龍振山都會記下發現的時間和地點,並畫出詳細的圖示,3000多件“寶貝”,龍振山經過精心研究、對照書籍、請教專家,按朝代進行分類,45年如一日的堅持,被大家稱為漁洋村的“土博士”。

開館迎賓客

2004年3月,考古學者唐際根博士來到漁洋村證實了這裡6000年不斷代的村落文明史後,引起國內外考古界對漁洋村的關注,愛好者紛至沓來。

“剛開始,這些文物就堆放在一個個紙箱子裡。慕名來的人多了,俺就找來很多檔案盒,將具有代表性的東西擺放在檔案盒裡。後來,家人騰空西廂房,將兩根木棍楔到土牆上,上面擔個板子,就成了漁洋文化遺址文物保護所,開始對外展示。”龍振山擔任所長負責日常維護。

龍振山:六千年古村落文化的守望者

漁洋村所在鄉政府工作人員瞭解情況後,送來10個鋁合金玻璃櫃。龍振山精心挑選千餘件具有代表性的文物陳列在玻璃櫃裡供人們參觀,博物館也從西廂房挪到東廂房。如今參觀者來到這裡可看到自仰韶文化開始,經歷龍山文化、下七垣文化、商、西周、東周、秦、漢、南北朝、隋唐、宋、元,直至清末民國,跨越6000年不斷代的村落文明史,仰韶陶片、龍山卜骨、商代陶鬲、戰國鼎壺、漢代耳杯、北齊泥像、明代青花……共計3000餘件文物,均來自漁洋村腹地,呈現著中國農耕文化的演變。

“漁洋村歷史文化悠久,我感到非常自豪。俺對漁洋文化充滿熱愛,俺想在有生之年把歷史弄清楚,然後向中央有關部門和專家寫調研報告、提建議,也算是俺作為一名黨員對國家做點貢獻。”龍振山真切的說。

2013年漁洋村被評為全國第二批傳統古村落,現在的漁洋文化遺址文物保護所免費對村民、遊客開放,供更多的人瞭解漁洋村的文明變遷。龍振山也於2013年獲得全國第六屆“薪火相傳”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年度傑出人物榮譽稱號。

傳承與守望

“俺就是喜歡這個,為蒐集和研究這些寶貝,俺傾盡所有精力和全部家產,農閒時沿著漳河上下十多里路不知徒步往返了多少次,去考察遺址分佈情況,拾掇村前村後“一文不值”的殘陶碎瓦,俺想利用這些東西給漁洋‘寫’一部歷史。”耗時5年,龍振山與本村教師高畫質瑞合寫了一本《村史》,記載綿延數千年的漳河沿岸文化史。

龍振山:六千年古村落文化的守望者

古時候漁洋村曾是一個渡口,河北、內蒙、陝西等地的客商都在這裡渡河,這裡遠離政治鬥爭和戰爭的中心,所以沒有遭到徹底的破壞。曾作為商道碼頭繁榮一時的漁洋村,後來成為經濟落後的小村莊。這兩年,漁洋村充分利用並開發村裡明清古建築、文化遺址等資源,和周邊鄴城、西門豹祠、曹操高陵一起形成文化旅遊帶。如今的漁洋村更熱鬧了,幾乎每天都有人來村裡參觀,展覽館也成為遊客的必看之地。

“我今年74歲了,對古村悠久歷史的自豪、對故土的熱愛與日俱增。守望著生養俺的土地,對漁洋文化的自信讓俺每天都充滿激情。現在撿不到啥文物了,俺就開始研究和修復文物。這個展覽館經過幾次變化,終於要走向正規了。這次省裡給俺撥了200萬元建設博物館,現在前期準備工作已經開始,馬上要進行工程招投標,預計明年博物館就能建起來。”龍振山說著露出了滿意的笑容。(鄭佩敏)

(來源:中國搜尋)

TAG: 龍振山漁洋村文物漁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