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關中大地佛教興盛,從王益興元寺石塔探究古塔文脈

古代關中大地佛教興盛,建有多個宗派祖庭,為後世留下數量眾多的佛塔。散佈於秦地的西安大雁塔、彬縣開元寺塔、涇陽崇文塔、高陵昭慧塔、周至大秦寺塔……或雄偉、或清秀,各個造型迥異,堪稱歷代建築藝術的代表傑作。

古代關中大地佛教興盛,從王益興元寺石塔探究古塔文脈

王益區高坪塬的元代興元寺石塔,隱身於軍臺嶺群山之間,現形於村莊炊煙之中,它的知名度難以與名寺寶剎相比,但其所攜帶的漢、藏建造符號,別具一格,具有較高研究學術價值。

講述該石塔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元代草原文化與黃河文化、長江文化相互碰撞、交流之後,繼而和諧並存的史實。

元代由蒙古族建立,粗獷的草原勇士“只識彎弓射大雕”,不善習文弄墨、撫琴吟詩。南宋滅亡時,士大夫認為中華文脈將會隨著蒙古鐵騎的踩踏而終止,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這個中國歷史上首個大一統、多民族的王朝,從雛形到鼎盛,始終保持著對佛教、道教、儒教等文化尊崇的態度。

1219年,成吉思汗不遠千里派遣使臣赴山東,邀請道教全真派真人丘處機出山相見。兩人在阿姆河南岸見面後,成吉思汗聽取丘處機提出的“敬天愛民為本”的建議,多次停止對征服地區百姓的殺戮。元朝初期,定藏傳佛教為國教,忽必烈以八思巴為國師,命其統領天下佛教,從而推動了喇嘛教在中國北方地區的傳播。此後,元朝冊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推崇朱熹理學為官學,並專門設立“儒戶”階層,免除其賦稅和雜役。

一個馬背上的遊牧民族,在文明背景有重大差異的前提下,以寬廣的胸襟對待各種先進思想和學術,對各類正統文化一概承認與提倡,做到了多元交融,兼收並用。由此產生了興盛的元曲南戲,創作出當時世界領先的《授時歷》《輿地圖》《農桑衣食撮要》《算學啟蒙》等科技著作,發明了金屬活字、轉輪排字法和套色印刷術,並開創了中國封建時期中西文化交流最繁榮的時代。

元代是中華文化的一座大熔爐,既是集合又是冶煉,興元寺石塔就建造在這個歷史時期。

據《同官縣誌》記載,興元寺始建於隋文帝開皇十二年(592),距今已1400年之久。宋朝紹興九年(1139)和明朝正德二年(1507),都曾重修。時至二十世紀初,寺院焚燬,一椽不存,僅留有這座石塔。

興元寺石塔高3。5米,基座以上分為七層,整體結構融合了藏傳佛教覆缽式塔和漢族密簷式佛塔的風格雕造而成。

覆缽式佛塔又稱寶瓶塔、喇嘛塔,遠觀渾然一體,氣勢宏偉,比如,北京妙應寺白塔、北海白塔。這類佛塔一般由基座、塔身、相輪和塔剎組成。

興元寺石塔就形制而言,構件也可劃分為基座、塔身、相輪和塔剎四部分。基座又稱須彌座,為正六邊形,其邊緣雕有一週蓮花瓣,瓣頭朝下。一至五層為塔身,各層分別鐫刻有金剛力士、獅子、大象、盛開蓮花等佛教的象徵物,及楷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其中第三層為一具石鼓,這是典型覆缽式塔的特徵,是塔構建的主體部分。石鼓正面刻有佛龕,佛教術語稱“眼光門”,內有一尊圓雕佛像,雙足作跏跌坐狀,雙臂微舉。第六層為相輪,俗稱“塔脖”,刻橫紋數條。塔剎,為頂層,安放一隻陶製公雞。

密簷式塔始於東漢或南北朝時期,是由樓閣式的木塔向磚石結構發展時演變而來的。這種塔的第一層高大,以上各層的高度逐漸變小,各層的塔簷緊密重疊著。在銅川市具備此造型特點的有印臺區重興寺塔、新區延昌寺塔和耀州區神德寺塔。

興元寺石塔吸納了密簷式塔的建造特點,基座和第一層是用兩塊石料雕成後拼合在一起的,其餘各層皆由一塊石料加工而成。除第三層是一具石鼓外,其餘各層皆為石六稜柱。各層之間都有石雕的飛簷隔開,壘疊而成,顯露出密簷式佛塔的風格。興元寺石塔具有的飛簷式和分段式造型,與橫山縣清涼寺明代喇嘛塔、武功縣觀音寺明代喇嘛塔,上下融為一體的覆缽式佛塔,建築造型大相徑庭、風格迥異,它更多的融匯了漢塔構件元素,增加了多重文化的風采。

最耐人尋味的是興元寺塔塔頂設計風格。覆缽式佛塔的塔剎造型講究,塔頂上刻相輪,再安置華蓋和仰月寶珠。這座石塔建造卻入鄉隨俗,吸納民間文化,在塔頂安放了一隻陶雞。

為什麼塔頂要安放一隻陶雞呢?這是因為古代士大夫特別重視雞,雞吉諧音,有幸福美滿的象徵,所以稱它為“五德之禽”。民間更將雞視為吉祥物,說它可避邪祈福,吃掉毒蟲,迎接光明。所以,開年第一天民間以紅紙剪雞做窗花,而且把這天定為“雞日”。

這隻塔頂陶雞雖殘失多年,但至今村中還流傳著它的故事。據耋老講述,這隻陶雞,高冠長頸,體態修長,可以轉動方向。民間相信,如果天旱,在叩拜過寺內的神佛後,將雞頭轉向東方,就會降雨;如遇大雨成災,將雞頭指向西,即可雨止天晴。

歷史上,關中地區寺廟建有大量的喇嘛塔。隨著歲月流逝,時至今日,石雕喇嘛塔在內地已是較為少見。目前,興元寺石塔是陝西省僅存的完整元代喇嘛塔,是研究元代多樣文化、建築造型、雕刻藝術的寶貴實物,已被列為第五批陝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巍巍軍臺嶺,千年古驛道。高坪塬上的興元寺石塔已矗立七百餘年,它見證了地處中原文化和草原文化邊緣地帶的渭北地區,歷史上發生的民族大融合、宗教大交流、文化大發展的過程。它和周邊古蹟所承載的文化內涵,猶如一座塵封的文化寶庫,我們只是揭開了面紗的一角,拂去了幾處塵埃,觸到了溫暖的文脈,諸多封存的歷史文化有待去挖掘、探索和編寫,呈現給世人。

(銅川日報傳媒網)

(作者:秦隴華)

TAG: 石塔興元文化佛塔各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