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七,我們來說說那些與戲曲有關的春節記憶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民俗節日,在這個節日裡祭祖敬神、守歲拜年、飲酒赴宴、走親訪友,這些傳承至今的傳統風俗也承載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願景。在沒有網際網路,也沒有電影、電視和“春晚”的年代,過大年看大戲是不少人值得回憶的快樂時光。

正月初七,我們來說說那些與戲曲有關的春節記憶

《清音閣演戲圖》,藏於故宮博物院。該次演出是乾隆為慶祝平定臺灣林克爽起義而舉辦的。

清末民初之際,春節裡看戲就是很好的精神盛宴。那時的劇場內沒有現代的燈光佈景,但熱衷此道者可以在閉目聽戲時品齣戲的真正味道。正如《北平歲時徵》所載:“京都戲館,俱於元旦開市。是日,各部梨園扮玄壇登場,呈金書‘開市大吉’四字為賀,各館鹹以先至為榮。除夕子夜,即張燈火以待。”大年初一就看戲,似已成慣例。

正月初七,我們來說說那些與戲曲有關的春節記憶

春節演戲有講究●

戲曲界又稱梨園界,它曾有嚴密的組織和規矩,古時候,戲曲並非是單純的娛樂,而且還是宮廷禮儀,有的戲有一定的宗教內容,許多祭祀活動都有戲曲登臺亮相,稱之為“酬神”,演出的劇目被稱為“酬神戲”。在“酬神”之外,戲曲還有教化作用,演什麼講究應時當令,不可造次。春節期間演的戲已形成了模式,戲班不能隨便變動。

正月初七,我們來說說那些與戲曲有關的春節記憶

故宮博物院藏《陽平關》舊劇照,譚鑫培飾黃忠(右),楊小樓飾趙雲(左)

昔日,戲班有臘月廿三“封箱”的習俗,在“封箱”之後,大年初一方可粉墨登場。不過,在“封箱”前後,戲曲界要搞一兩次大的活動,以示梨園界的團結互助。如1929年春節前,“北平梨園全班會串”就是北京戲曲史上一件大事。所謂“會串”,與“反串”意思相同。據《百年春節》一書載:“北平梨園每至年關有會串之舉,所得票資完全為救濟窮苦同行之用。”

這種“會串之舉”,系梨園界重要的慈善活動,故而在劇目上很隨意、熱鬧,多為喜聞樂見的劇目。春節期間演的戲,各個劇團要下一番功夫,推陳出新,戲碼要有吉祥、喜慶的含意,與過年的氣氛吻合。一些平日的劇目要“更名換姓”來突出吉祥、喜慶和歡愉。像《豆汁記》改為《鴻鸞禧》,當年豆汁是貧困人的食物,過年時再說豆汁太窮氣了,故要改戲名。《劉備招親》和《回荊州》改為喜氣洋洋的《龍鳳呈祥》。節日期間人們很忌諱殺了砍了一類字眼,因此將《打漁殺家》改稱《慶頂珠》,而此戲與慶頂珠關係不大。《戰長沙》由於沙與殺同音而改稱《關黃對刀》,《坐樓殺惜》改稱《烏龍院》,《御碑亭》改稱《大團圓》等等,都刻意烘托節目氣氛的吉祥喜慶。

正月初七,我們來說說那些與戲曲有關的春節記憶

戲箱,清光緒。高70釐米,長95釐米,寬60釐米,故宮博物院藏

春節期間演戲除了像鬼怪、冤報,打打殺殺之類不能突出喜慶愉快的劇目不演外,少兒不宜的“粉戲”如《馬寡婦開店》《小寡婦上墳》等劇目也不演。

“年畫”上的戲曲

正月初七,我們來說說那些與戲曲有關的春節記憶

故宮博物院藏《清末戲曲圖橫軸》。此畫內容為演戲伴奏場面

舊時,年畫是春節的一個重要角色,年畫中除以胖娃娃為主的《吉慶有餘》外,最受青睞的是戲曲年畫,戲曲年畫指以表現戲曲故事內容、戲曲人物、演出場面等為題材的年畫。如《玉堂春》《挑滑車》《長坂坡》《岳母刺字》《梁山伯與祝英臺》《花木蘭從軍》《大鬧天宮》《牛郎織女》等等。

正月初七,我們來說說那些與戲曲有關的春節記憶

正月初七,我們來說說那些與戲曲有關的春節記憶

正月初七,我們來說說那些與戲曲有關的春節記憶

正月初七,我們來說說那些與戲曲有關的春節記憶

這些年畫過年時掛在牆上,老人們會將畫中的內容講許多遍,小孩們聽了也算過了“戲癮”,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戲曲愛好,增加了歷史常識。

戲曲內容的年畫,讓大批進不了戲園子,去不了堂會看戲聽戲的人多少也有了精神享受與觸動。一些戲曲“票友”,他們在春節期間不但去戲園子聽戲看戲,而且還借年假期間“票戲”,登臺表演,切磋技藝。在“票友”中有人因在春節間或私家堂會“唱大戲演大戲”出了名,最後“下海”,以戲曲演唱為業。像京劇名家言菊朋、奚嘯伯、孫菊仙、金秀山等都是“票友”出身。

正月初七,我們來說說那些與戲曲有關的春節記憶

深宮之內唱大戲●

春節中看大戲唱大戲的習俗在清宮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據學者王芷章考據,宮廷中演戲至少可以追溯到東周時期,到了清代則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而且還有了專門演戲的衙門昇平署。

正月初七,我們來說說那些與戲曲有關的春節記憶

故宮博物院藏戲劇圖冊之《昭關》,晚清,縱57釐米,橫57釐米。清宮舊藏

宮中春節唱大戲,並非單純的娛樂,在慈禧之前的歷朝皇帝把看戲當成了執政手段和宮中儀典,至少說明他是“真龍天子”,不混同於平民百姓。所以看個戲也有許多程式,看戲前要燒香拜佛。

《清昇平署志略》記述的一次“除夕承應”中就有許多內容,皇帝“每於卯初至各處佛堂拈香”,從早膳時就開始唱戲,“臺上例演《昇平除歲》《福壽迎年》等吉祥戲,午膳後演《金庭奏事》《錫福通明》,晚膳後演《瞎子拜年》《如願迎新》都是有吉祥含義的春節戲”。慈禧更是下令在大年初一大演特演,慈禧對戲曲是行家裡手,她不滿足於只看《瞎子拜年》之類的承應戲,除了昇平署太監戲班外,京城不少名伶也來獻藝,劇目更加豐富。

正月初七,我們來說說那些與戲曲有關的春節記憶

事實上,無論是春節也好,戲曲也罷,我們都需要在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之間找到連線點,在此基礎上,我們的傳統節日才更能發揮文化凝聚力和象徵力的作用,而戲曲也才能真正成為春節期間從國家到個體,從大家到小家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春節觀看戲曲演出,組織參與體驗各種戲曲文化活動,這一系列春節演劇習俗,不僅僅是百姓審美的訴求,對以戲曲為代表的傳統藝術來說,這更是其在民間生長孕育、繁榮發展的文化土壤,值得我們倍加珍惜。

編輯:明明

稽核:妍薇

終審:王梅

TAG: 戲曲春節年畫梨園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