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氏族人聚集地:宛西四縣

普及一下小知識:宛是河南省南陽市的簡稱。

孫氏族人聚集地:宛西四縣

宛西是一個地域概念泛指南陽盆地西部地區,歷史比較悠久,涵蓋西峽縣、淅川縣、內鄉縣、鄧州市和鎮平縣五地。

孫氏族人聚集地:宛西四縣

孫氏族人聚集地:宛西四縣

孫姓聚集地:南陽宛西四縣

始遷祖:孫良、孫漢、孫龍、孫虎

遷徙時間:明初

河南省鄧州市十林鎮安鄉村北崗村民小組的孫家祠堂,比較有名,距249省道(鄧縣-內鄉縣公路)向西1000米左右。安鄉孫家祠堂始建於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距今已83年了,解放以後作為安鄉村委會使用,現已閒置。與“孫家祠堂”南邊6公里處的“習氏宗祠”和西邊3公里處的河池村孫氏祖廟三者遙相呼應,形成了宛西地區家族家廟宗祠文化的弘揚傳承之地。

相傳孫氏祖籍在山西洪洞縣孫家營,先始祖孫國柱有七子,明洪武二年詔令移民遷徙。

長子孫良遷河南鄧州安鄉村柳集村。

次子孫漢遷河南內鄉縣赤眉鎮夾道村。

三子遷山東。

四子遷陝西。

五子、六子留原籍。

孫國柱孿生侄兒孫龍、孫虎分別遷河南內鄉縣餘關鄉麥子山南大孫溝、大孫溝、東廟坡根。

孫良、孫漢、孫龍、孫虎後代遍及宛西鄧州、內鄉、淅川、鎮平、西峽五市縣境內。

良公二子五孫,長孫諱仁,守桑梓安鄉故里;次孫諱義分遷河池;三孫諱禮,遷居柳集堰;四孫諱智,移居孫家溝;五孫諱信,遷於韋集孫寨。俗稱“五戶孫家”。

漢公居內鄉夾道,來安鄉省兄病逝遂葬於此。漢公之後至第八世由夾道分遷鄧州汲灘、鎮平遮山,迄今已650餘年,以歷26世。

孫氏族人繁衍昌盛、濟濟眾庶,共遷一百零五處,人口約20來萬。

良公十八世孫仙洲參贊,戎行足跡半天下,旋里後團鄉兵以衛桑梓,興學校以教子弟,又常念始祖之靈尚無妥饗之所,於民國二十四年商同族人修建“孫氏始祖宗祠祠堂”,同時修編族譜,歷經四年,“遠紹近搜”,並以“立本天君重 培源世澤長 太清傳萬載 忠厚永遠揚”二十字為宗派輩分,從第十八世全面入譜,完成了浩繁的族譜續修。於民國三十年春竣工,演戲、安主、豎石、立碑紀念桐翁功德及“孫氏宗派”碑數面。

自此之後,河南省南陽地區宛西各縣市及外遷其他各地的孫姓族人凡是按“立本天君重 培源世澤長 太清傳萬載 忠厚永遠揚”為宗派輩分排序的都尊崇安鄉孫氏始祖孫良為始祖為先祖,都把“安鄉孫氏祠堂”作為尊祖敬宗、尋根問祖的祭拜聖地。

這“二十字宗派”在中華孫氏文化中享有崇高的文化地位,也賦予了博大情深的文化內涵,鄧州孫氏家族的每一個成員都十分珍惜使用了這一流芳千古、澤被後人的“二十字宗派”輩分!

凡是按照“立本天君重 培源世澤長 太清傳萬載 忠厚永遠揚”這“二十字宗派”排輩分的孫氏家人,族大人眾,人丁興旺,人才輩出,偉事悠長,榮耀千秋。遠的不說,新中國成立後的縣團級以上的各級領導幹部就有30多人,國內外著名的專家學者,成功的企業界人士如雨後春筍般層出不窮。

這也說明了鄧州安鄉孫氏家族博大情深的包容性、和睦性,上善若水、仁德厚重的寬廣胸懷,也更說明了“立本天君重 培源世澤長 太清傳萬載 忠厚永遠揚”這“二十字宗派”的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學識內涵。

安鄉孫家祠堂是典型的明清時代的建築風貌,上房正屋三間,兩廂耳房一十二間,大門一所,佔地面積25×30平米,祖墳兩座,石刻碑文四面,鑲嵌在大門兩側,正房有始祖(孫良、孫漢)的塑像二尊,早已損毀。

安鄉孫家祖祠祠堂自建成80多年以來,是宛西各縣市約20萬孫姓族人尋根祭祖的聖地,但現今已破敗不堪頻臨坍塌。

已籌得修繕建設資金45萬餘元,計劃在2019年11月中旬擇日(農曆10中旬)開工建設。

安鄉孫家祠堂已於2009年被鄧州市政府批准列入“鄧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TAG: 安鄉孫氏孫家宛西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