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隻眼看經典】戴望舒和他愛而不得的“丁香姑娘”

編者按:我們在《文化吉林》企鵝號開設一檔新欄目,名為“第三隻眼看經典”。顧名思義,就是對一些大家耳熟能詳的古典、現代藝術作品進行獨闢蹊徑的闡釋解讀,對古今藝術家進行全新認識,甚至是合理解構。“第三隻眼”,意即角度刁鑽,不發尋常聲音。我們希冀的是,透過這些打破慣常認識的閱讀和解讀,達到對經典的多樣化的理解,進而激發思想火花,合理闡發人性。

第一階段我們和北京師範大學蒲公英學社合作。這些年輕學子們的文字充滿青春氣息,思想飛揚跳脫。他們不願意發常人之聲,這是最可寶貴的地方。歡迎更多的大學內外的朋友加入這條閱讀的賽道,這場思想的盛宴。

《雨巷》是在1927年的夏天寫完的,作者正是在這樣的時代創作出了這首詩歌。

有人說,丁香姑娘是作者心中喜歡過的女子的化身。

他曾喜歡過施蟄存的妹妹施絳年,但是最終卻沒能成功結成正果。他第一任妻子是穆時英的妹妹穆麗娟,第二任夫人是楊靜,然而三位女性卻並沒有哪一位能與他相伴一生。

還有人認為,《雨巷》反映了一部分進步青年心境,原本熱烈響應革命的青年,因為時代的混亂,一下子就迷失了方向。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們在痛苦中苦苦掙扎,他們在失望中等待著希望,在迷惘中彷徨。

而丁香姑娘就代表著革命中的光明和他們心中的期盼。

【第三隻眼看經典】戴望舒和他愛而不得的“丁香姑娘”

戴望舒寫這首詩的時候只有二十一歲。在1927年3月,他還因宣傳革命而被反動當局逮捕拘留過,“四一二”政變後,他選擇隱居在江蘇松江,在孤寂中消化著“在這個時代做中國人的苦惱”。

所以這首詩歌便是詩人心境的載體,融入了詩人的情感,也是那個時代進步青年的共鳴。

彷徨在這首詩中總共出現了四次。百度百科裡對彷徨的解釋是這樣的:“表示徘徊,走來走去,猶豫不決,不知往哪個方向去。也表示坐立不安,心神不定。”

那麼,作者為什麼要彷徨呢?帶著疑問,我開始再次閱讀這首詩歌。

第一次出現,是作者撐著油紙傘,彷徨在悠長的雨巷。這也是詩歌中的第一段,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一開頭就營造了低沉朦朧,略帶些壓抑的氛圍,點出了彷徨的狀態。第二次出現,是有一個“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也在雨中“哀怨又彷徨”。緊跟著彷徨就出現了第三次,即這個姑娘也“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和“我”一樣。這時候兩個人的心境是互通的,都打著油紙傘,彷徨在這雨巷。最後一次出現,是姑娘走遠了,身影和氣息都消失在雨巷的盡頭了,只剩下作者一個人繼續彷徨在這雨巷。不難發現,在這首詩歌中,出現的兩個主人公都是彷徨的,悠長的雨巷也給人孤寂的感覺。

隨著彷徨的主旋律,然後再細讀這篇詩歌,詩中出現了“雨巷”“油紙傘”“丁香”“姑娘”“籬牆”這幾個詞語。

從雨巷一詞來看,“雨”是詩人們常用的一個意象,寫雨的迷濛往往顯示著生命的某種缺憾或惆悵。而小巷是逼仄的,狹小的,它又是“寂寥”的,根據閱讀這首詩歌的感覺,這條巷子應該是寂靜而空曠的,詩人獨自彷徨在這裡。

或許是自己一個人孤立無援了太久,那巷和雨都沒有足夠慰藉他靈魂的力量。所以他生出了奢望,希望“逢著一個”像他一樣的姑娘,她也是寂寥的,是有著淡淡愁緒的,在小巷裡彷徨。

於是,作者選擇了下著雨的小巷作為與女孩邂逅的地址,奠定了全文的基調是壓抑的。開篇就營造出一種在梅雨季節的江南小城裡,有一條悠長的小巷,在小巷的深處,作者在想象中偶遇了一位撐著油紙傘的姑娘,這段經歷讓人記憶猶新,久久難忘。

這位丁香姑娘是誰,代表著什麼,我們終究不得而知,但是從這首詩中,我們感受到了戴望舒細膩的內心。也衷心地希望他能夠遇見自己的丁香姑娘。

【第三隻眼看經典】戴望舒和他愛而不得的“丁香姑娘”

北京師範大學蒲公英學社 佳羽 趙金博

TAG: 彷徨雨巷這首姑娘丁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