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光時刻|亦靜亦動 亦寄情亦思故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古往今來的詩人都喜歡寄情于山水,又有誰不願寄情於大自然呢?生機勃勃、萬紫千紅、詩情畫意、大雪紛紛的大自然就像一首動聽的樂曲,旋律優美而又抒情,只有身臨其境才能感受到其中的含義。今天,小編梳理出幾首展現自然風光和民俗生活的交響樂作品,帶大家走進自然,傾聽大自然的聲音,感受各地風土人情的獨特魅力。

1。《山林之歌》

作曲:馬思聰(完成於1954年)

指揮:譚利華 演奏:北京交響樂團

作曲家以樸實、優美的民間音調為素材,借鑑法國印象主義音樂的藝術特點,譜寫成了這部色彩斑斕的管絃樂作品。

全曲由五個樂章組成。

第一樂章“山林的呼喚”,曲調來源於雲南怒江地區的山歌,表現深山密林秀麗而神奇的意境。

第二樂章“過山”是對現實生活的描繪,刻畫了山民們熙熙攘攘過往于山林的情景。

第三樂章“戀歌”,情緒轉為憂鬱,是一曲幽靜而樸實的情歌。

第四樂章“舞曲”,素材來源於雲南彝族民歌曲調,描寫了山區人民歡樂歌舞的節日場景。

第五樂章“夜”表現了從黃昏到黑暗的色彩和氣氛的變化。當銅管樂器主奏旋律時,這是描繪太陽下山時的一抹餘暉,一切變得寂靜了,輕柔的月光籠罩著沉睡的森林。

馬思聰自己說,《山林之歌》“所表現的是山林的形象,是我對山林的生活和自然形象的感受”。

2。《雲南音詩》

作曲:王西麟(創作於1963年)

《雲南音詩》是一部風俗性、色彩性的管絃樂組曲。1978年10月由中央樂團交響樂隊(現在的中國交響樂團)首演於北京,指揮韓中傑。1981年在“全國第二屆音樂作品(交響音樂)評獎”中獲優秀獎。

把民歌風格的旋律加以交響性的發展,是這部作品最顯著的特點。共四個樂章:

“茶林春雨”

“山寨路上”

“夜歌”

“火把節”

作者以雲南少數民族音樂為素材,吸收西歐晚期浪漫派、印象派和某些現代手法加以交響化的發展,透過對雲南地區的一幅幅風情畫的描繪,多方面展現出當地人民的精神面貌。

3。《三峽素描》

作曲:王義平(完成於1978年)

指揮:胡炳旭 演奏:中央樂團

影片來源:bilibili 作者:kaladona

從青藏高原上奔騰東去的長江流經四川盆地東緣時衝開崇山峻嶺,奪路奔流形成了壯麗雄奇、舉世無雙的峽谷,這就是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四百里的險峻通道容納了無盡的旖旎風光,是長江上最為奇秀壯麗的山水畫卷。

《三峽素描》完成於1978年,1981年由上海交響樂團首演。同年在第一屆全國交響音樂作品比賽中獲獎。作者透過對聞名世界的長江三峽的描繪,體現了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無限遐想,並喚起人們對三峽美好的憧憬。

《三峽素描》由六個帶有標題的樂章組成。

第一樂章“朝辭白帝彩雲間”,描寫拂曉天明、獨舟遠航的詩情畫意。

第二樂章“在峽中”,好似懸崖陡壁突現,湍湍急流,浪花飛濺。

第三樂章“身披白色輕紗的神女”,塑造出山奇石怪而又妙趣橫生的自然景觀。

第四樂章“王昭君的故鄉——寧靜的香溪”,彷彿風平浪靜的水中,小船徐徐順江而下,著重表現了作者內在的情緒和思索。

第五樂章“懸崖上的柑橘園”,洋溢著樂觀、積極的情趣和一往無前的豪情壯志。

第六樂章“輕舟已過萬重山”,江面變闊,水流轉緩,憂慮與沉思逐漸消逝。

儘管是標題性音樂,但音樂是一氣呵成的,留給人們一個完整的藝術形象,大家在聆聽這部作品時不一定非要依靠這些文學性描述,獨立地感受音樂就好。

TAG: 樂章山林雲南1978三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