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要被消滅的書法,後來為什麼又活了下來?

原本要被消滅的書法,後來為什麼又活了下來?

1

工具更替

西方新工具鋼筆、原子筆代替了中國毛筆。

1880年,當我們還在用毛筆抄寫聖賢書的時候,大洋彼岸一個叫華特曼的傢伙發明了一支鋼筆,他也許不會想到,多年以後,這個發明會影響、甚至改變中國文化的發展。

原本要被消滅的書法,後來為什麼又活了下來?

後來,隨著西學東漸日益加深,中國人接觸到了這種極其簡便的書寫工具。

當時的文化人認為,鋼筆和原子筆的方便,非是我們的毛筆能比,應該推而廣之。

有人做過統計,從廢除科舉的1905年開始,到20世紀的30年代,學生中使用鋼筆、原子筆的人達到80%~90%。

此時的中國人,尤其是接受過西式教育的文化人,認為不管是文化還是科技,西方都要超過我們,必須要向他們學習。

當時,有人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既然鋼筆原子筆能代替毛筆,那麼複雜難認的漢字是否可以用其他簡單的文字代替呢?

原本要被消滅的書法,後來為什麼又活了下來?

2

消滅漢字

中國書法的載體是漢字,消滅漢字等同於消滅書法。

時任民國國文教員的郭乃岑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他說:

漢字筆畫太多,寫著費勁認著也費勁,不如用國音字母代替漢字,若這樣定能減少普及教育的障礙。

書寫上,用鋼筆、原子筆、鉛筆,毛筆可直接廢除……毛筆不再作為一般人的書寫工具。

原本要被消滅的書法,後來為什麼又活了下來?

這個觀點得到了當時激進派的普遍認同。

一方面,以錢玄同為代表的新文化運動倡導者們主張使用羅馬字母代替漢字。

如果真的按這個方案執行,就意味著漢字會被消滅,從而書法也不復存在。

另一方面,有人不同意這個主張,認為字母不合中國人的認知習慣。

對此雙方爭執不下,彼此都覺得自己說得有道理,怎麼辦?

誠如魯迅先生所說“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既然雙方都騎虎難下,那就各讓一步,你也別說用新字母,我也不說用舊漢字。

原本要被消滅的書法,後來為什麼又活了下來?

3

漢字簡化

消滅漢字未能實現,書法才有了喘息的機會。

改革派與保守派經過多番商討,最終達成了簡化漢字的共識:

保留漢字的基本外形,以易認讀、易寫、易於普及教育等實用功能為標準。

起初以章草為簡化字的原型,主要因為筆畫簡單,書寫與認讀障礙最小。但是,由於流傳下來的章草數量有限,不能滿足簡化的需要,故而放棄了章草。

原本要被消滅的書法,後來為什麼又活了下來?

沒有可行的方案,漢字簡化又不能停,怎麼辦?後來于右任先生提出了《標準草書》,這才為保留漢字與傳承書法找到了出口。

1931年,于右任先生成立了“草書社”,開始組織編撰《標準草書》。在全社人員的共同努力下,終於在1936年《標準草書千字文》問世。此後,也進行了多次修正。

《標準草書》由兩部分組成:

一是草字模範的《標準草書千字文》,二是草法規則的《標準草書凡例》。

不但為當時的簡化提供了範本,對後來的二次簡化也起到了重要的參考作用。

原本要被消滅的書法,後來為什麼又活了下來?

4

書法藝術

失去了實用價值的書法,該何去何從?

當時有人提出,乾脆給書法提高門檻,往藝術的方向發展。

作家梁實秋《書法的前途與獨特性》:

應該更有意地把書法當作是一種藝術來看,這便是挽救書法頹運的一線生機……要把書法當作一種藝術去培養。

原本要被消滅的書法,後來為什麼又活了下來?

因為大量的具有書法基本訓練的讀書人既不可復得,便只好有計劃地培植有志於書法的藝術天才,使他們在書法上用幾十年的功夫,就像音樂、國畫一樣,或者還可以維持這種特殊的藝術於不墜。

這個提議的可行性,在後來乃至今天都得到了驗證。

如今的美院、大學開設了書法專業,專門培養書法人才;另外,還有中國書法家協會那樣的社會團體,推動著書法的發展。

藝術化讓書法活了下來,而且還讓它成了“國粹”。這便是毛筆退出歷史舞臺之後,書法能活下來的原因。

原本要被消滅的書法,後來為什麼又活了下來?

對此,大家有什麼想說的,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哦。

TAG: 書法漢字草書原子筆毛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