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思客|李守奎:漢字之美與漢字的闡釋

新知

新思 新文化

清華思客|李守奎:漢字之美與漢字的闡釋

漢字之美與漢字的闡釋

編者按:

中國漢字博大精深,其文化內涵源遠流長,對於增強文化自信和軟實力有重要意義。漢字美在何處?我們又該以何種方式闡釋漢字?本期,我們邀請了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李守奎教授,分享他對漢字的探索與解讀。

漢字不僅記錄傳承文化,其自身也蘊含著文化;漢字具有超語言的功能,在中華民族形成和維護國家統一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漢字之美表現在形體之美,文化之美,功能之美等多個方面。發現漢字之美,探索漢字的奧秘是

學術需求

,也是

大眾的文化需求

漢字之美最直觀的就是

形體之美

文字是形體上彼此區分的視覺區別符號。繪畫藝術遠在文字產生之前就存在了,獨立起源的漢字其主要源頭就是我們先民的原始圖畫,漢字從一開始就與藝術息息相關。在逐漸與語言密切結合的過程中,雖然那些表意的團塊不斷線條化,象形程度不斷降低,

但對文字形體之美的追求從來沒有放棄,成為文字演變的動力之一

。文字裝飾是早期漢字普遍存在的現象。例如“保”字初文是圖畫式表意字,是反手揹負孩子的情景象形,後來簡化離析,成了“人”和“子”兩個部件,但反背的手臂殘存在“子”旁右側下方,這一筆從來源上有所依據,但在字形上不夠均衡,在演變的過程中或省略,或再選擇加上一筆,文字系統最終放棄了簡化的形體,而是選擇了繁化的“保”,重要的原因是受形體追求美的動力的驅使。

經過幾千年的選擇與淘汰,

漢字常用字形大都形成飽滿而均衡的形體符號系統。

在繁體常用字系統中,幾乎沒有“廠”“廣”這種不平衡、不飽滿的形體,所以直到今天追求工整美的隸楷書法,都會選擇繁體字書寫。

另一方面,漢字在應用過程中,很早就突出其形體之美,具有裝飾性。

例如著名的越王勾踐劍,錯金在器表最顯眼的位置,字形屈曲,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裝飾,彰顯其美。

清華思客|李守奎:漢字之美與漢字的闡釋

越王勾踐劍及其文字(向右滑動)

當文字逐漸遠離記錄語言的本質向著追求美的方向獨立發展,書法藝術就誕生了。每個民族,每個人都有意無意不同程度地追求文字的形體之美,但像漢字這樣形成舉世公認的獨特的藝術門類絕無僅有。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構形,多變的字型都是產生的條件,

而追求美是漢字演變藝術化的原初動力。

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這是所有文字的共性,漢字除了準確記錄我們的語言之外,

還富含文化之美,每一個來源古老而使用多變的漢字都是一部學術史。

例如上文所舉的“保”字,字形對其意義的描寫所表現出來的人倫關係擴充套件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影響至今。在農村裡,父母兄長揹負著孩子這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育兒圖景,保養、保護之意盡在其中。這個意義一直延續著。古代教育太子有太師和太保,太師重在知識的傳授,今天的“老師”還是如此;太保重在生活的規範與照顧,後來保姆中的“保”就源於此。“保”字表現出來的是大人對嬰兒的愛,儒家的政治理想就是“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書 康誥》),也就是後來常說的“民之父母”、“保民”等等。從字形上的保赤子,到語言中保民、保家衛國,再到儒家的愛民如子的政治理想,我們可以看到

中國文化的彼此關聯,根深葉茂。

單純從記錄語言的功能來說,批評漢字之數量多、難書寫等不無道理。但漢字的功能從來就不僅僅是記錄語言,

更重要的是具有文化凝聚的功能,在漢族與中華民族形成與發展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中國幅員遼闊,方言歧異,各地有多種文化差異,但漢字因為不是表音文字,文字可以用不同的語音換讀,

就具有了超語言的功能,成為跨越古今,超越南北的文化核心質素。

從歷史的發展來看,中華民族是不同民族不斷融合形成一個文化共同體。在國家危亡的時候,有識之士就有“中國文化不滅,中國就不亡”(錢穆《國史大綱》)的底氣;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今天,經濟強大,文化自信,漢字作為中國文化的基因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漢字之美,美在其獨特的功能。

漢字之美需要我們充分認識。揭示漢字之美是漢字闡釋的目標之一。漢字闡釋是對古今漢字的形體、理據、變化、關係等全面系統的描寫和解釋。漢字闡釋既是學術探索,也是廣大漢字應用者的文化需求。

《說文解字》的問世標誌著傳統漢字學的誕生,也為傳統的漢字闡釋樹立了典範,對漢字研究的影響極其深遠。但是由於時代的侷限,不可避免地有其不足。

首先是材料侷限。許慎雖然比我們距離先秦近得多,但他所處的時代只有盜墓沒有考古,所見的古文字材料沒有我們多。第二是理論侷限。《說文》的理論是“六書”,在當時是全世界絕無僅有的創新理論,古文字中的主要現象大都能合理解釋,但也存在理論系統的缺陷導致漢字闡釋出現系統性的錯誤。第三是創作的動機不單純是文字研究,自覺不自覺地透過文字的曲解表達經學思想。由於漢字闡釋從開始就存在的這些不足,在傳統學術現代化的過程中,沒有經過必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過程,致使一天天衰落。

在甲骨文等古文字大量發現,西學東漸,人民大眾學習文化的需求日益迫切的形勢之下,傳統漢字學發生了分化,以考據為主的古文字學、以理論為主的文字學和以應用為主的應用文字學都逐漸獨立學科化,傳統文字學中“有用”部分被分解出去,只剩下了漢字闡釋成為一片空地。學術研究的撤退導致“民科”的泛濫。目前書店中多有不讀材料,沒有理論,根據字形“看圖說話”式的漢字文化解讀。

這不是傳承,是揚惡隱善式的糟蹋,需要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漢字闡釋首先是學術研究。

受西方學科體系的影響,語言學取得重大進步;也是受西方學科體系的影響,漢字研究長時間內就只有“漢字改革”。這種局面目前已經得到改變,對漢字的全面、系統、深入研究已經提到了重要的地位。相較於語言學,漢字研究很不夠。古文字中的一個疑難字,能夠解讀其音義,基本任務完成;一個現代漢字,能夠正確讀寫與應用基本任務也完成。把每一個字放在共時與歷時系統中全面闡釋,這樣的工作才剛剛開始,需要我們大力投入。

漢字闡釋首先需要識字。

這裡所說的“識字”主要是指古文字,不僅能夠運用工具書,更重要的是在文字中釋讀。文字應用產生文字現象,現象的描寫分析與抽象形成理論,離開文字應用的理論是泡沫,依靠這種理論的闡釋是臆說。

漢字闡釋需要建立起學術規範和理論,

就像古文字學那樣,結論是否正確有可以判斷的標準,有證據可以驗證。

漢字闡釋是人民大眾的文化需求。

隨著全民文化的普及與提高,對於我們日日使用的漢字,很多人期望對其來龍去脈瞭解更多,透過漢字對傳統文化理解更加透徹。漢字闡釋可以滿足這種文化需求,漢字闡釋需要與漢字文化普及相結合。

漢字是目前最適合我國實際應用的文字,我們不僅要認識到它的美,欣賞它的美,還要理性闡釋,讓學術研究和文化普及緊密結合起來。

作者簡介

清華思客|李守奎:漢字之美與漢字的闡釋

李守奎

李守奎,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漢語言文字學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中國語言文學類委員,中國文字學會理事。

長期致力於古文字、漢字學、出土文獻等方面的研究,先後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專案“清華簡《系年》與古史新探”、“楚文字綜合整理與楚文字學的構建”兩項及其它國家級和省部級課題多項。出版《楚文字編》、《古文字與古史考》、《漢字學論稿》、《漢字為什麼這麼美》等著作多部,曾四次獲“教育部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供稿 | 李守奎

約稿 | 陸虹羽

編輯 | 陸虹羽

排版 | 惠 珺

本文經李守奎老師授權釋出,如需轉載請在留言區說明

TAG: 漢字闡釋之美文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