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創講述中秋奇妙遊“最深奧的節目”:最大的困難是徹底想通

9月19日晚,河南衛視《中秋奇妙遊》與觀眾見面,精彩段落花式“刷屏”。其中由民樂演奏家吳彤,武術世界冠軍馬建超、張振興聯袂出演的創意節目《和》,還產生了多個廣為傳頌的金句,如“華夏勇武,不為勇武,只為天下太平”“不興不義,但寸土不讓”等。業內人士也不吝讚辭,稱其為《中秋奇妙遊》“最深奧的節目”。

節目播出當晚,南都記者獨家專訪了《和》的幕後主創崔鵬科。2019年,他曾為國家重大文藝活動“亞洲嘉年華”編導了備受年輕人喜愛的歌舞《青春亞洲》;今年的央視春晚上,張藝興《畫卷》等3個流行歌舞節目也由其打造。崔鵬科說,這一次接到家鄉電視臺的創作邀請,“從未幫河南做過任何節目”的他感到義不容辭,因此和團隊推掉了同期其他工作,參與了《中秋奇妙遊》開場情境表演《秋月稷》、器樂節目《豫見》、創意太極《和》等節目的編創。

在1個小時的通話中,崔鵬科向南都記者詳述了《和》的完整創作意圖,也回憶了在深山雨幕中堪稱“驚險”的拍攝故事。他感慨說,這次創作經歷對自己十幾年的從業經歷而言,都是“質的進步”:“以後如果我再做‘中國風’的節目,我肯定會讓它在不失潮流和視覺衝擊感的同時,更有文化底蘊,希望能給大家帶來更深層的體悟。”

主創講述中秋奇妙遊“最深奧的節目”:最大的困難是徹底想通

崔鵬科。

“和”的奧義

南都記者注意到,目前流傳廣泛的《中秋奇妙遊》“精華版剪輯”中,大多隻截取了《和》的武術及器樂表演部分。實際上,要完整理解這個節目的意涵,還要從“武打篇章”之前的“網劇”開始。這段設定在公元1570年(明隆慶四年)中秋節,發生在“戚繼光”與“正一先生”之間的對話,正是“華夏勇武,不為勇武,只為天下太平”等在節目直播時就被網友自發截圖、轉載的“金句”的出處。

崔鵬科向南都記者回憶,今年7月底接到河南衛視的創作邀約之初,他們只想圍繞去年剛剛列入聯合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中國太極拳”,以及發源於河南溫縣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式太極拳”,做一個純粹的武術節目,並在多個外景地中,順理成章地選擇了位於河南洛陽的“道家聖地”老君山。傳說中,這裡是老子(道教稱“太上老君”)的歸隱修煉之所,因此稱為“道源”;山中雲霧繚繞,頗有天地交融之感,崔鵬科認為正適合表現太極精髓。

而在構思階段,他又恰好聽到民樂演奏家吳彤講解“笙的四種精神”。據後者論述,笙這件具有3000年曆史的中國簧管樂器,與老子《道德經》的“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殊途同歸。它是呼和吸均可以發聲,人在演奏時,一呼一吸就好似一陰一陽。殷商時期,甲骨文的“和”字,亦是取象於笙這件和諧共鳴的樂器。崔鵬科聽後如獲至寶,很快邀請了吳彤一起創作。經過團隊的新一輪頭腦風暴,又將同樣體現“天地之道”、以黑白象徵陰陽的圍棋融入進來,形成了《和》武術表演部分的基本格局。

主創講述中秋奇妙遊“最深奧的節目”:最大的困難是徹底想通

民樂演奏家吳彤。

為了融入整個《中秋奇妙遊》的“網劇+網綜”呈現形式,崔鵬科等節目主創又與專業編劇團隊多次切磋,完成了唐代少女“唐曉月”受月神之託穿越至明代的中秋節,幫助名將戚繼光解棋、破局的故事線,從“陰陽相生”的“和”,延展到了“止戰維和”。

在崔鵬科看來,這兩層含義之間,也有著深刻的內在聯絡,即萬事萬物都要在一個平衡的狀態下才能發展,孕育出新的事物。回到劇情中的原話就是:“以平衡之心,為和而生。”

深山“問道”

如今回憶《和》的創作過程,崔鵬科告訴南都記者,最大的困難是“徹底想通”,然後一切工作才能著手。而在確定了整套方案之後,實景拍攝又面臨著諸多限制。

“我低估了在老君山拍攝的難度。”崔鵬科說道。《中秋奇妙遊》10個節目的拍攝週期大約僅有半個月,而他自己身兼數職,帶隊赴洛陽拍《和》的空檔十分有限。不巧的是,那段時間大風、大雨、大霧,給本就緊湊的外拍製造了更大的挑戰。

主創講述中秋奇妙遊“最深奧的節目”:最大的困難是徹底想通

“當時我每天早上5點起來,天微微亮就開始坐纜車,然後徒步爬山,攝製組的老師們還要扛著裝置;爬到山頂的時候,我都覺得‘半條命都沒了’,累到懷疑人生;每天拍到晚上7點多,天就黑了,就拍不了了,一幫人又要徒步下山。那真是深山老林,沒有路燈,又是大雨、大霧,我們只能開啟手機的手電筒,照著自己腳下的那塊地方,摸著黑下去。就這樣連續爬上爬下3天。”

片場最驚險的一幕,出現在《和》正片的第一個武術鏡頭。根據設計,身穿白衣的武術世界冠軍馬建超要在屋脊上做一個單腿穿梭、下蹲的動作,攝像機鏡頭從近景拉到雲海翻騰的遠景。然而拍攝前兩日天氣條件惡劣,第三天仍然下雨,風大到原本用來拍攝的無人機都飛不起來。可是攝製組已經沒有時間再等待了,商議之後,馬建超決定頂著風雨上陣。

主創講述中秋奇妙遊“最深奧的節目”:最大的困難是徹底想通

武術世界冠軍馬建超在風雨中完成了高難度平衡。

“他是單腳站在古代那種帶弧度的房簷上面,琉璃瓦還打滑,風吹得衣角、褲腳全都飛起來,每做一個動作,我都看得心驚膽戰。後來馬老師真就憑藉多年的功底,在那上面完成了既定動作。”崔鵬科說。置身於深山濃霧之中,所有人都完成了一次“修行”。

須臾之間

對於從業十幾年、操刀過無數大型舞臺節目的崔鵬科來說,為什麼編導《和》這個時長僅3分半鐘的作品,重新激發了他的表達欲?他對南都記者答道,做這個節目讓他和團隊都改變了很多,一方面是超越了過去以棚內錄製為主的工作方法,另一方面是從對視覺化呈現的倚重轉向了對傳統文化的深入解析。在他看來,這是一個質的進步。

“做完了《和》之後,我再回頭看我自己以前的所謂‘中國風’的作品,心情完全不一樣了。如果現在讓我重新去做,我一定會比那時候做得好很多,不止一倍。因為以前更多的是一些既定的認知,比如說‘中國風’,樂器裡面要有個笛子、有個古箏,舞臺背景放幾幅山水畫,勾個輪廓,編舞上加幾個古典舞的動作,可能就算是‘國潮’了,也就是說把中國風的元素跟現代潮流的東西做一個融合。”崔鵬科說道,“而這次的作品,就真的是中國傳統文化,最大的區別在於,必須要保證它的‘準確性’。”

最終面世的《和》,文化濃度極高,出現的每個元素都有意義,有“來處”。最顯要的比如貫穿節目始終的“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勁和”,便源自太極拳之“內三合”;飾演戚繼光的演員所吟誦的“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確是這位民族英雄寫下的自勵詩句。

除此之外,還有更多細節凝聚著匠心。譬如劇情中兩人對弈的那盤棋局,其實是中國圍棋歷史上著名的“死局”,節目正是在惆悵、糾結的破局思索中展開。

主創講述中秋奇妙遊“最深奧的節目”:最大的困難是徹底想通

主創講述中秋奇妙遊“最深奧的節目”:最大的困難是徹底想通

《和》中還原了中國古代圍棋名局。

兩位太極拳高手過招時,雲海中若隱若現的光點特效,是在道教文化、乃至於中華文化的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及價值的“河圖”、“洛書”。

主創講述中秋奇妙遊“最深奧的節目”:最大的困難是徹底想通

主創講述中秋奇妙遊“最深奧的節目”:最大的困難是徹底想通

“河圖”、“洛書”。

在節目編創過程中,很多主創都不禁被傳統文化的精深、幽微深深吸引,崔鵬科把《道德經》從頭到尾研讀了一遍,又聽吳彤講了很多“笙”的道理,幾度因為“資訊量過載”而失眠。他越來越發覺,生活中的許多事物正如“道”的陰陽相生、太極的剛柔並濟、笙的一呼一吸、圍棋的一黑一白那樣,是正反兩面相互依存。面對“死局”,弈者不應執迷爭勝,或許最好的解局方式就是“放下”,然後重新開始。

在《和》的尾聲,當現代裝扮的吳彤與古代版的“自己”手談之後,棋盤清空,而他在對局開始時敬予對手的一杯清茶仍冒著熱氣。

崔鵬科說,這個“開放式”的結局也映射了他的心境。是一場古今對話也好,體悟與思辨也罷,走出迷局之後,內心的豁然開朗只在“須臾之間”。

採寫:南都記者侯婧婧

資料圖由受訪者提供

TAG: 崔鵬科節目吳彤武術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