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中很有爭議的一篇故事,到底是真屍變,還是車伕的陰謀?

戲說古今奇聞趣事,傳遞世間真情善意。大家好,歡迎來到詩文書畫匯,本故事為《民間故事》系列之第473期,如果您喜歡,不妨給個關注!

在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齡所寫的短篇小說著作《聊齋志異》中,有一篇故事很有爭議。

這篇故事想必大家夥兒也都猜到了,正是那篇叫《屍變》的故事。

這是一篇比較驚悚的小說,如果配上現在的音響效果和電腦特效的話,這篇短篇小說在視覺和聽覺體驗上來說,絕對可以算得上是一個驚悚大片。

看得出這篇故事蒲松齡老先生是用了全心投入才寫出了這樣的故事,實在難得啊!

不過在這篇驚悚故事的情節裡,越來越多的讀者發現了一個問題:這真的就是一場屍變?一場驚悚的故事嗎?咱都知道,蒲松齡老先生的每篇故事裡都有寓意,那麼是不是這篇驚悚故事的背後也同樣有著不為人知的寓意呢?

今天筆者結合過往粉絲們的見解,與大夥一同來分析分析這篇故事:到底是真屍變,還是車伕的陰謀?

首先,咱先來回顧一下故事的經過:故事大體講,四個車伕夜晚行路時,路過一家客店想要住宿。可那家店已經住滿了人。店主老人就說後面還有一間,不過那裡停著還沒出殯的兒媳婦的屍體。四個車伕不介意便住了進去。

夜裡的時候,這女屍便站了起來,奪走了三個車伕的命,後將最後那個車伕追到了村外。最後女屍十指插進了樹幹裡死了,那車伕最後被廟裡的和尚救醒。

縣令經過勘查,判那車伕無罪。最後還寫了份手諭,已還車伕清白。

聊齋志異中很有爭議的一篇故事,到底是真屍變,還是車伕的陰謀?

一、明知屋內有女屍,四位車伕會不會入住?

且看原文:

一日昏暮,四人偕來,望門投止。則翁家客宿邸滿。四人計無復之,堅請容納。翁沉吟思得一所,似恐不當客意。客言:“但求一席廈宇,更不敢有所擇。

從原文來看,那間客店確實住滿了人。行了一天的路程,四位車伕已然很是疲累,恨不得有個木板就想躺下。

正如其中一個車伕所說:只求一個睡覺的地方就行了,不敢有所挑剔。

再說,那老者兒媳婦已經死去。按常理來說,已死之人還會鬧出啥事呢?所以那四位車伕就想睡下休息,對於女屍他們可以不介意。

所以這件事合乎常理,四個車伕會選擇入住。

二、會不會發生屍變?

原文對屍變過程進行了大篇幅描寫,蒲松齡老先生描寫得惟妙惟肖。但各位看官您見過這樣的事兒嗎?筆者只在電影《大話西遊》的見過這樣的情節。

那妖怪吸了人的陽氣後,那些人脖子一歪,都死了。筆者覺得這樣離奇的事情在現實生活中一般不會發生。

至於東北的貓臉老太太事件,傳得沸沸揚揚。您要是較真兒,對於這個問題咱先擱置,先來看看下面的問題。

三、如果是屍變,這動靜肯定不小,那車伕必然會呼喊。他跑了一條街,為啥沒人看見、聽見?

原文中說了,客店住滿了行腳商人。按理說,正常人遇到了屍變這樣的驚悚之事,肯定淡定不下來,呼叫、亂喊這是應該有的事。

文中描述這位車伕從客店跑出來一直跑了一條街,卻沒有一個人醒來。

即使那些行腳商人很乏累,但對於這樣的喊叫也應該能聽到。再說那店主老人也沒有聽到,這就不合乎常理了。

由此可見,這屍變之事恐怕是假的了。那麼第二個問題也就有了答案。

四、廟裡的和尚為啥沒有出來幫忙?他到底看沒看見暴走的女屍?

原文如下:

至東郊, 瞥見蘭若,聞木魚聲,乃急撾山門。道人訝其非常,又不即納。

時晨鐘已盡,曉色迷濛,道人覘樹上,果見僵女。大駭,報邑宰。

聊齋志異中很有爭議的一篇故事,到底是真屍變,還是車伕的陰謀?

前一句說車伕忙去敲門,但和尚聽見敲門聲急促,感覺此事非同尋常,不肯開門。後一句則說這時寺廟晨鐘已敲過,天已矇矇亮了。和尚出門再看樹旁,果然見一女屍僵立在那裡。和尚大驚失色,馬上報告了縣官。

從這兩句話,我們可以看出,那廟裡的和尚只是聽見了敲門聲,但對於廟外發生的一切他根本不知情。所以對於那個女屍,和尚根本沒有看見。

至於為何那和尚沒有及時開門營救,或許和尚怕深夜有人擾了佛門清淨,咱在此不做深究。

五、既然沒有屍變,為何女屍十指手指會陷入樹幹裡?這是不是車伕的陰謀?

又數人力拔,乃得下。視指穴如鑿孔然。遣役探翁家,則以屍亡客斃,紛紛正譁。

注意看“止穴如鑿孔”這五個字。意思是說,只見她指甲插的痕跡像鑿的孔一樣。前面已經分析,沒有發生屍變。這如人工鑿的孔是出自誰的手?恐怕也只有那車伕心裡最明白。

這孔應該就是車伕鑿出來的,後將那女屍手指用力插了進去,才有了後面的假象。這其實就是他的陰謀。

聊齋志異中很有爭議的一篇故事,到底是真屍變,還是車伕的陰謀?

六、車伕的陰謀動機是什麼?本篇故事的主旨又是什麼?

那麼既然是同村的人,那車伕的陰謀動機是什麼?

俗話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為的當然是個財。這四人一同出門做事,既然往家走肯定身上帶了不少銀兩。

在蒲松齡老先生的時代,百姓為了衣食住行而發愁。不過手裡一旦有了錢自然吃喝不成問題。

車伕為了私吞錢財,在另外三人熟睡之際將他們殺害。後製造了接下來的一幕幕的假象。

那麼本篇故事的主旨又是啥?

再看原文:

役告之故。翁乃從往,舁屍歸。客泣告宰曰:“身四人出,今一人歸,此情何以信鄉里?”宰與之牒,齎送以歸。

意思是說,衙役向老翁說了緣故,老翁便跟隨衙役來到廟前,把女屍抬回。

客人哭著對縣官說:“我們四個人一起出來的,現 在我一人回去,怎麼能讓鄉親們相信我呢?”縣官便給他寫了一封證明信,並給了他些銀子送他回去了。

看過這段描寫,大夥有沒有發現一個關鍵問題:縣令根本沒有查案,只是聽了車伕和店主老翁的話就將此案了結。

那可是三條人命啊!這縣令無疑是倉促斷案、草菅人命啊!這也符合了那個年代官員的現狀,同時也是蒲松齡老先生很多篇故事中所揭露、抨擊的事實所在,這才是蒲先生的文章作風。

聊齋志異中很有爭議的一篇故事,到底是真屍變,還是車伕的陰謀?

客泣告宰曰:“身四人出,今一人歸,此情何以信鄉里?”宰與之牒,齎送以歸。

那車伕倒也聰明,怕回到村裡會被人懷疑,於是便哭訴出來。

縣令翫忽職守、草菅人命,他不假思索就給那車伕寫了封“還他清白”的證明。

看得出,那三條人命,在縣令眼裡根本不叫事,這真是好笑啊!

聊齋志異中很有爭議的一篇故事,到底是真屍變,還是車伕的陰謀?

結語:

綜上所述,這篇故事女屍並沒有屍變,這應該是那個車伕謀財害命的一場陰謀。文章主旨是蒲松齡老先生批判縣官的翫忽職守、草菅人命,這才是這則故事的真正寓意吧!

文/小田

文中故事來源於《聊齋志異》,目的是藉故事來明事理!切莫與封建迷信對號入座,感謝大家的支援!圖片來自於網路,侵刪!

TAG: 車伕故事屍變女屍蒲松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