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在其中】張沛|《樂黛雲學術敘錄》編後記

【樂在其中】張沛|《樂黛雲學術敘錄》編後記

《樂黛雲學術敘錄》

編後記

作者 張 沛

記得三年前樂老師和我談起退休的事,很激動,說到最後甚至有些泫然。這讓我感到有些意外,心想經歷過無數風浪波瀾的樂老師怎麼會為這等事如此大動感情?但很快我就理解了:

她實在太愛自己的學生、太愛比較文學事業了。

對於前者,相信很多人都會有同感,我本人就多次聽到同學或朋友由衷地感嘆樂老師的母性。或者有些誇張地講——至少我是這樣覺得——

中國比較文學事業也是她的愛子

;在母親眼中,孩子永遠是長不大的,永遠都需要她的關愛與呵護。

但孩子終歸會長大,不論母親是否樂意,他會按照自己的邏輯前進,變化,發展。對此母親在情感上難免有些失落,但也沒有理由不感到欣慰。一個人的時候,她會反覆翻看孩子的照片——這是母子當年“親在”的證據——告訴自己:我的生命是如此充實;同時她也會向其他人展示這些照片,告訴他們:我曾經這樣生活過。

這本《敘錄》可以說就是這樣一本相簿,一份生命的見證。

當然,新的照片,自己的,孩子的,還會源源不斷地加到相簿中來,因此這本《敘錄》不單單是用來懷舊的文物,它更是導引未來的藍本。

作為樂老師的學生,或許我對她的內心世界更多一些同情和體察。本人曾經與二三同門談論師輩之短長(罪過罪過!),

說到樂老師,大家一致感到樂老師像極了古希臘悲劇中的英雄

:悲劇英雄或出於本人的“過失”與“性格缺陷”,或出於外力因素而受苦受難;前者屬於性格悲劇,後者則屬於命運悲劇,無論在何種型別的悲劇中,主人公都是奉獻給命運祭壇上的美好犧牲。樂老師的前半生既是命運悲劇也是性格悲劇。作為一個人,樂老師的青春年華是在反右、“文革”的政治運動中度過的;作為一名學者,她的黃金歲月差不多有一半在養豬、插秧、打磚中逝去了。

待到1970年代末重回講壇時,她已經年近半百。

【樂在其中】張沛|《樂黛雲學術敘錄》編後記

1971年,樂老師與湯先生及兒子湯雙從江西鯉魚洲回到北京家中

“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

每個人,特別是在風華正茂的青年時期,都有自己的理想和人生規劃,但在最有能力去追求心中企慕的那位“伊人”時被粗暴地禁止這樣做;我仍然可以默默忍受命運的弔詭與殘忍,矢志不渝地堅守我的理想;我終於看到在水一方的彼岸了,可以自由地追求、實現自己的理想了——然而我老了。

但樂老師並不這樣認為,她覺得自己還可以工作三十年。神聖的單純(sancta simplicitas)呵!她真是這麼想的,而且也確實這麼做了;

她把自己的精神貫注、滲透到了中國比較文學事業之中,而後者也在某種程度上浸染、折射了她的個性色彩

“為政在人”,其中的利弊得失也一言難盡。許多人不止一次直言不諱地告訴我,他們對樂老師的某些做法並不完全認同。我不懷疑他們的真誠。事實上,我也經常為本專業領域內的不規範現象感到失望和不滿,並向樂老師提出質疑。她一般都笑吟吟地聽著,不以為忤,而眸子深處是歷練、洞察太多世情而特有的不動心。

樂老師一向提倡“和而不同”“多元共存”的思想,看來她是身體力行了這一哲學。

我想,樂老師的心底可能對孤獨寂滅有一種恐懼吧(1980年代早期她對“耗散結構”和“熵”理論發生濃厚的興趣,我想是和這種潛意識產生了共鳴);但凡有生之屬,莫不如此,但

作為“一元獨白”扼殺心靈和理性生命的見證者與受害者,她的感受可能是外人特別是後輩如我者所難以真正明白的

【樂在其中】張沛|《樂黛雲學術敘錄》編後記

1978年,樂老師與湯先生

我曾向樂老師坦言,她在“立功”方面的成就要大於她在“立言”方面的成就。我自以為這是一個相當公允的看法,但她顯然並不因此感到特別欣慰。

樂老師曾經花了很大力氣來引進、闡發西方的最新理論,同時在開掘本土文化資源、積極參與世界文明對話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由於時代的限制和學科發展的要求,她並沒有堅持要建設一個嚴密、宏大的理論體系。我想,樂老師本人對此或許不無遺憾吧。

不過文學研究畢竟不等於哲學思考,就其相對重視感性與特殊境況而言,一個包羅永珍、能夠解釋一切的理論體系反而令人感到可疑。何況後輩有什麼資格去苛求師長呢?他們能夠走出那個時代並堅持前行到此,這本身就是一個不小的奇蹟了。“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後來者往往放縱自己的“強力意志”而瀟灑地指點江山(這其實也是“生存焦慮”的自然流露);但設身處地,我們能夠做得更好嗎?我們也會被再後來的人評說、指摘和掊擊;我們何必要苛求自己的前輩呢?

對於各種不虞之譽和求全之毀,特別是後者,樂老師其實看得很開。

她經常講的一句話就是:“先做起來再說!”這句話可以有多種理解。

有些人可能認為這種想法執著於當下而缺乏目的論的指向,

但我個人體會其精義在於“盡人事”。

然而,對於“天命”或曰本人的歷史使命,樂老師何嘗沒有一種深切的關懷!她在自己的第一本著作《比較文學與中國現代文學》中這樣寫道:

我寄厚望於年輕一代。他們在攻讀碩士、博士學位,他們在博覽群書,他們在為自己的學術工作打下深厚的基礎,有什麼能停止他們的腳步,阻礙他們的發展呢?他們可以成為世界第一流的學者,他們可以成為中外兼通、博採古今的文化巨人。中國文化將透過他們在世界文化寶庫中發出燦爛的永恆的光輝,他們將達到一個輝煌的世界,這個世界不太可能屬於我和我的同輩人。然而,在這啟程之際,也許他們(年輕一代)還需要在雄渾的莽原中找到一條小徑,在嚴峻的斷層中看到一座小橋?換言之,在他們登上那宏偉壯麗的歷史舞臺之前,也許還需要一些人鳴鑼開道,打掃場地!我願作那很快就會被拋在後面的啟程時的小橋或小徑,我願作那很快就會被遺忘的鳴鑼者和打掃人。正是這樣,我以這本小書奉獻於我的後來者。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中國文化產生了斷層。

何其不幸,樂老師這一代的學者生活在中國文化的斷層之中;何其幸運,斷層的中國文化擁有像樂老師這樣自甘充當“鳴鑼者和打掃人”的學者。

“太天真了”,許多親人朋友都這樣意味深長地評價樂老師,樂老師本人也覺得自己有些“冥頑不靈”;但守前待後的事業恐怕是需要一些這種“冥頑”的吧?

她對未來、對青年的期許或許有些過於浪漫和詩化了,然而誰會質疑她的真誠呢?這是一個母親的真實心聲!

是為後記。

張 沛

二零零四年元月五日於北大中關園寓所

【樂在其中】張沛|《樂黛雲學術敘錄》編後記

2021年母親節,樂老師在朋友們、學生們中間

新書簡介

【樂在其中】張沛|《樂黛雲學術敘錄》編後記

《樂黛雲學術敘錄》

彙集反映樂黛雲教授學術生涯的重要一手資料,集中展示她近70年的學術成就,並以此從一位代表性學者的角度,呈現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比較文學豐富而生動的發展歷史。這是一部個人學術史,也同時是一部獨特的比較文學學科史。

《樂黛雲學術敘錄》包括樂黛雲教授對自己學術歷程的自我陳述,主要突出比較文學學科從無到有,從濫觴到壯大的過程;學界對樂黛雲教授學術歷程和學術特色的研究和評述,從另一個側面介紹和探究當代中國比較文學所關注的問題和所面臨的挑戰;選錄樂黛雲教授的代表性論文,尤其凸顯她在文學關係研究、比較詩學以及跨文化研究理論等方面的卓越建樹。

【樂在其中】張沛|《樂黛雲學術敘錄》編後記

【樂在其中】張沛|《樂黛雲學術敘錄》編後記

【樂在其中】張沛|《樂黛雲學術敘錄》編後記

【樂在其中】張沛|《樂黛雲學術敘錄》編後記

TAG: 老師比較文學樂黛雲學術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