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的六種型別

紀錄片的六種型別

紀錄片的六種型別

The 6 Types of Documentary Films

文/ Jourdan Aldredge 譯/ 湯谷

編者按

“電影就是每秒24畫格的真理” —— 讓·呂克·戈達爾

紀錄片的六種型別

紀錄片是電影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讓我們來一起看看紀錄片的不同型別、各自特點以及示例

。紀錄片製作可以追溯到電影初創時期。雖然按照維基百科最基本的定義可以被認定為“

一種記錄現實某些方面的非虛構電影,有指導意義或儲存歷史記錄的功能

”,

其風格已經成為某種電影製作風格的總稱,它也是電影對於真理的一種追求

對於想要從事紀錄片製作的專業人士來說,瞭解它的歷史以及不同的紀錄片型別是很重要的。

我們建議你從《

紀錄片導論

》開始,這是比爾 尼科爾斯的經典著作,概括了紀錄片的六種型別(或稱“子型別”)。雖然其中有很多變體,但這是所有紀錄片可以歸入的六大型別。讓我們來看看吧。

紀錄片的六種型別

1.詩意型紀錄片

詩意紀錄片最早出現在20世紀20年代,聽它的名字就能略知一二。這類紀錄片專注於經驗、影像,透過不同的視角向觀眾展示世界。

敘事抽象而鬆散,在形式和內容上可以非常不拘一格,具有實驗性。最終的目標是創造一種感覺,而不是一種真相。

對於電影製作者來說,這種方法為他們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透過尋找創造性的構圖、具有挑戰性的並置和不同形式的電影故事

,來嘗試紀錄片製作的所有元素。

詩意型紀錄片

採煤場(1935) — 阿爾貝託·卡瓦爾康蒂

創世紀(1971) — 沃納·赫爾佐格

舌頭不打結(1989) — 馬龍·裡格斯

世界之鏡(2005) — 古斯塔夫·德池

紀錄片的六種型別

創世紀 | 沃納·赫爾佐格

2.闡釋型紀錄片

闡釋型紀錄片可能最接近大多數人所認為的“紀錄片”。與詩意型紀錄片形成鮮明對比的是,

闡釋型紀錄片的目的是傳達或說服

——

通常透過無所不在的“上帝之聲”敘事,沒有模稜兩可或詩意的修辭

。這種模式包括我們熟悉的肯·伯恩斯和電視(A&E, History Channel等頻道)的風格。

window。DATA。videoArr。push({“title”:“帝企鵝日記預告”,“vid”:“d0740fty2lw”,“img”:“http://puui。qpic。cn/vpic/0/d0740fty2lw。png/0”,“desc”:“”})

那些尋找最直接的紀錄片敘事形式的人應該探索直截了當的闡釋型風格。這是分享資訊的最好方式之一

闡釋型紀錄片:

開墾平原的犁 (1936) — 帕爾·勞倫斯

黃金城(1957) — 科林·洛和沃爾夫·科尼格

等候菲德爾·卡斯特羅(1974) — 麥克·羅布

帝企鵝日記(2005) — 呂克·雅蓋

紀錄片的六種型別

帝企鵝日記 | 呂克·雅蓋

3.觀察型紀錄片

觀察型紀錄片顧名思義,就是簡單地觀察周圍的世界。

真實電影風格起源於20世紀60年代,伴隨著行動式電影裝置的進步,它的尖銳程度遠遠低於闡述型方式

觀察型紀錄片試圖透過

讓觀眾直接接觸某個主題最重要(通常是很私人的)的一些時刻,來表達一個問題的各個方面

紀錄片的六種型別

多年來,觀察型紀錄片一直非常有影響力,你經常可以發現電影製作人在其他型別的電影中使用這種風格來創造一種

真實感和真實性

觀察型紀錄片

危機:總統之諾(1963) — 羅伯特·德魯

推銷員 (1969) — 阿爾伯特·梅索斯, 大衛·梅索斯,夏洛特·澤韋林

籃球夢(1994) — 斯蒂夫·詹姆斯

維格先生和修女 (2006) — 珀尼爾·羅斯·格隆科

紀錄片的六種型別

危機:總統之諾 | 羅伯特·德魯

4.參與型紀錄片

參與型紀錄片

將製片人納入敘事之中

。這種參與可以是小範圍的,

比如電影製作人用自己的聲音向拍攝物件提出問題或在攝影機後面給予提示

;也可以是大範圍的,比如

電影製作人直接影響敘事活動

window。DATA。videoArr。push({“title”:“巴黎在燃燒 (1991)”,“vid”:“w0623z4rmhb”,“img”:“http://puui。qpic。cn/vpic/0/w0623z4rmhb。png/0”,“desc”:“”})

紀錄片界存在著一些爭論,關於究竟有多少電影製作人參與才能讓一部紀錄片被貼上“參與”的標籤。事實上,有些人認為,由於紀錄片本身的性質,所有的紀錄片都是參與性的。

這種風格對於剛開始拍攝的人來說,可能是最自然的一種

參與型紀錄片

夏日紀事 (1961) —埃德加·莫蘭和讓·魯什

謝爾曼的征程 (1985) —羅斯·麥克艾威

巴黎在燃燒 (1990) —珍妮·利文斯頓

多瑙河撤離 (1998) —佩特·福爾加奇

紀錄片的六種型別

巴黎在燃燒 | 珍妮·利文斯頓

5.反射型紀錄片

反射型紀錄片與參與型紀錄片相似,因為它們通常將電影製作人包含在影片中。然而,與參與型紀錄片不同的是,大多數反射型紀錄片的創作者不會嘗試探索一個外部主題。相反,

他們只關注自己和拍攝電影的過程

window。DATA。videoArr。push({“title”:“紀錄片:持攝影機的人”,“vid”:“x0125ug7tec”,“img”:“http://puui。qpic。cn/vpic/0/x0125ug7tec。png/0”,“desc”:“”})

這種風格最好的例子是1929年蘇聯電影導演德吉加·維爾托夫拍攝的默片《持攝影機的人》。這是一部經典之作,展示了真正的反射型紀錄片所能給予的創造性——而且相當具有挑戰性。

反射型紀錄片:

不要謊言(1973)—米切爾·布洛克

姓越名南 (1989)—鄭明河

說唱烈士 (2002)—尼克·布魯姆菲爾德

紀錄片的六種型別

持攝影機的人 |吉加·維爾托夫

6.表述行為型紀錄片

表述行為型紀錄片是一種強調

主體體驗並與世界分享情感反應的實驗性的風格組合

。它們經常將

個人的敘述與更大的政治或歷史問題聯絡

且並置在一起。

window。DATA。videoArr。push({“title”:“科倫拜校園事件 Bowling for Columbine”,“vid”:“t016020il3r”,“img”:“http://puui。qpic。cn/vpic/0/t016020il3r。png/0”,“desc”:“”})

這有時被稱為

“邁克爾·摩爾風格

”,因為他經常用自己的個人故事作為構建社會真相的一種方式(無需爭論他的經歷是否正確)。

表述行為型紀錄片:

漂網漁船 (1929) — 約翰·格里爾遜

夜與霧(1956) — 阿倫·雷乃

細細的藍線 (1988) —埃羅爾·莫里斯

科倫拜校園事件 (2002) — 邁克爾·摩爾

紀錄片的六種型別

科倫拜校園事件 | 邁克爾·摩爾

此外,表述行為型、反射型和參與型紀錄片有時似乎可以互換,有時令人困惑。儘管如此,這些不同型別提供的啟示可以幫助你為自己的紀錄片的風格做出決定,因為你可以選擇最好的方式來講述你獨特的故事。

TAG: 紀錄片電影風格製作wind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