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紫、鋪砂、調砂、絞泥,你分得清楚嗎?

紫砂壺的諸多裝飾工藝中,泥料拼配使用,是十分常見的。

其作用分兩種:

一,可豐富紫砂器的外觀色澤。作品燒成後會呈現天青、栗色、石榴皮、梨皮、硃砂紫、海棠紅、青灰、墨綠、黛黑、冷金黃、金葵黃等多種顏色。

二,可改變泥的強度、可塑性,以滿足工藝變化和創作設計的需要。

拼紫、鋪砂、調砂、絞泥,你分得清楚嗎?

主要的拼配方式基本為以下四種:

1。把兩種泥料按一定比例混合;

2。把數種泥料按一定比例混合;

3。在泥料中摻入粗砂;

4。在泥料中加入金屬氧化物著色劑。

拼紫、鋪砂、調砂、絞泥,你分得清楚嗎?

根據這幾種拼配方式,紫砂壺衍生出了拼紫、鋪砂、調砂、絞泥等工藝。

本文就來說一說,這幾種工藝到底是什麼回事?又有何不同?

拼紫

紫砂礦料如果石英成分恰當合適,是不需要預處理或者拼合添砂的,只要磨成所需目數的顆粒製成泥料,即可用來製坯。這種紫砂泥俗稱“

通粉

”。

兩種或兩種以上礦料的通粉加工製作泥料

的工藝,叫做“拼紫”。

“拼”者,合併、調和也。“紫”者,紫砂泥也。

拼紫、鋪砂、調砂、絞泥,你分得清楚嗎?

調砂

調砂,就是煉製泥料時,

在一種天然的泥粉中,按一定比例、一定目數加入另外的熟或半熟的天然砂料

,並使二者充分且均勻結合。

拼紫、鋪砂、調砂、絞泥,你分得清楚嗎?

調砂用的砂料仍是紫砂泥料,只是調入的砂料顆粒大小、調兌比例各有不同而已。

調砂的實質是改變泥的質感和肌理感,可以增強泥料的可塑性,增強壺的透氣性,不只是裝飾手法,更是工藝上的需要。而鋪砂、嵌砂等,則是裝飾手法的一種表現。

拼紫、鋪砂、調砂、絞泥,你分得清楚嗎?

老壺,有用調砂泥製作的,但數量不多。有的老壺看似調砂,實際上是泥料中含砂比例較高,加之純手工煉泥方式造成的。粗而不糙,看著粗獷,但手感潤滑。現在流行的調熟砂僅是對老壺質感的模仿,泥料目數大,透過調熟砂雖能達到表面粗獷的視覺效果,但上手一摸卻是所見非所得。

拼紫、鋪砂、調砂、絞泥,你分得清楚嗎?

如何區分拼紫與調砂?

首先藏家要明確知曉的一點是,拼紫與調砂並不是一回事,是兩種不同的工藝。

拼紫是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原礦通粉拼合而成的,故壺體顆粒大小過渡自然,成品的顆粒效果不會是大的大、小的小,而是漸次過渡。

調砂則是在泥中調入砂粒,如果成品的顆粒效果大小反差明顯,則必為調砂。

拼紫、鋪砂、調砂、絞泥,你分得清楚嗎?

鋪砂

當紫砂壺坯體已成型尚有一定溼度時,

把研磨好的、生或熟的、不同泥色的紫砂顆粒,

或鋪或點(嵌)、或撒,施於溼坯表面,再借助工具將這些顆粒壓進坯體表層

,稱作“鋪砂”。

拼紫、鋪砂、調砂、絞泥,你分得清楚嗎?

鋪砂,僅作用於壺表上的一層、一片、一點,主要起

點綴裝飾作用

,使燒成器表的砂點和胎質色調形成鮮明對比,並不增加坯體強度、改變收縮率及減少變形、提高成品率。

用於鋪砂的紫砂料,在質地上一般要與坯體用泥的質地相似。若砂料質地較軟,會造成製作時“拖尾”(砂粒被壓碎)及燒成後因收縮較大而與胎質不相融。

拼紫、鋪砂、調砂、絞泥,你分得清楚嗎?

如何區分調砂與鋪砂?

鑑別壺泥是“鋪砂”還是“調砂”,方法很簡單,就是觀察壺的內外,內外顆粒效果一致則為“調砂”,不一致則為“鋪砂”。

拼紫、鋪砂、調砂、絞泥,你分得清楚嗎?

絞泥

兩種或兩種以上燒成溫度相同、泥色不同的泥料,透過絞和、扭曲變化

,按設計要求,切成大小泥片,

貼上於所制器坯,或全器用絞和之泥成型

,稱作“絞泥”,亦稱“絞胎”、“攪胎”。

拼紫、鋪砂、調砂、絞泥,你分得清楚嗎?

絞泥手法有鋪墊、隔層、層疊、揉合、鑲嵌、鑲接、按壓、盤築等,形成的紋理各異,常見有木理、水波、流雲、毛羽、蝴蝶、團花、犀皮等。

拼紫、鋪砂、調砂、絞泥,你分得清楚嗎?

紫砂絞泥最早見於明代傳器。不同泥料收縮率不一樣,“絞泥”要使兩種或多種泥料緊密結合而又平滑如一體,需要經過多次試製、試燒才能獲得成功。

拼紫、鋪砂、調砂、絞泥,你分得清楚嗎?

當代紫砂陶器創作中,最早使用絞泥工藝的是李昌鴻。他在1958年創作了絞泥罐、絞泥松段壺。而絞泥工藝運用最嫻熟、成就最高的當推呂堯臣。其獨創的“呂氏絞泥”出神入化,為絞泥工藝的進步作出巨大貢獻。

拼紫、鋪砂、調砂、絞泥,你分得清楚嗎?

看完本篇文章,你能區分出這四者的不同了嗎?

小編來總結一下:

拼紫是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原礦通粉拼合而成;

調砂是在泥中調入砂粒,故顆粒效果、大小反差明顯;

鋪砂是將不同的紫砂顆粒,僅裝飾於壺體表面;

絞泥是將兩種或兩種以上泥料,透過絞和、扭曲來裝飾。

不同的工藝,呈現出不同的效果,這使得紫砂在千百年傳承中,仍能迸發出新的設計,煥發出新的光彩。

TAG: 泥料調砂絞泥紫砂鋪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