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丨何家村遺寶:唐朝生活與長安風尚

新書丨何家村遺寶:唐朝生活與長安風尚

《一物一世界:看國寶,學歷史》

耿朔著

天天出版社

2021年6月版

一說到唐朝,你能想到什麼呢?胖胖的美女?華貴的服飾?宏偉的宮殿?美

妙的詩歌?這些都不錯!因為唐朝是中國古代王朝的黃金時代,不僅國家安定、經濟富裕、文化繁榮,更懷抱著開放、包容的世界眼光。它的都城長安在當時可是像今天北京、紐約、倫敦一樣的大城市。順著絲綢之路,沿途商業貿易活動十分頻繁,來自四面八方的新奇事物都可以在長安找到。那就讓我們前往長安——今天的陝西西安,看一看大唐給我們留下了什麼寶貝吧。

‍時間回到半個世紀前,在 1970 年的一個下午,陝西西安南郊一個叫何家村的地方,工人們正在一個工地上忙碌地挖著地基。在距地面不到一米的地方,突然發現了一個髒兮兮的陶甕。撥開泥土,開啟甕蓋,工人們驚異地發現裡面是琳琅滿目的奇珍異寶。工地的負責人趕緊把挖出寶貝的訊息上報給了陝西省文物管理部門,幾天後,專家們又在不遠處探到了第二個陶甕以及一個小銀罐,裡面也裝滿了珍寶。這些珍寶,後來被命名為“何家村遺寶”。‍‍‍‍‍

‍‍‍

你猜,這三個不起眼的罐子裡一共藏著多少寶貝?竟然有令人震驚的 1000 多件!而且種類豐富,製作精美,有金的、銀的、鎏金的、玉的、玻璃的、水晶的、瑪瑙的;有裝東西的容器、裝飾品、各種錢幣、貴重的藥材。而且更難得的是,這些珍寶基本上都完好無損。一片珠光寶氣中,許多器物都是僅此一件的孤品。考古學家根據器物的形狀和花紋判斷,它們來自繁盛的唐朝,想象中雍容華貴、富麗堂皇的大唐氣象透過這些珍寶一覽可知。更難得的是,與以往唐朝重要的考古發現大多是墓中的陪葬品不同,這些無價之寶是唐朝人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所以更能幫助我們接近唐代的真實生活。

鎏金舞馬銜杯銀壺

說到何家村遺寶中的寶中之寶,首先要提到件件皆精品的金銀器。金和銀本身就是稀有的貴重金屬,把它們鑄造成想要的形狀,鏨刻出植物花卉、珍禽異獸等美麗的紋飾,產生凹凸變化,要經過複雜的工藝過程,因此這批金銀器代表了唐朝盛世最高的工藝水平,反映出工匠們的巧思。

新書丨何家村遺寶:唐朝生活與長安風尚

這件鎏金舞馬銜杯銀壺,扁扁鼓鼓的壺身仿照了北方遊牧民族的皮囊壺,今天生活在祖國北方的蒙古族仍喜歡用皮囊壺裝酒、裝水。壺的兩面分別是凸於器物表面的一匹馬,製作的時候是在壺面上貼著模具,用力錘打而成,並且鎏金。

是不是覺得馬的造型比較奇怪?它怎麼沒有戴轡頭、馬鞍,而是呈現為蹲坐的姿態,高高地翹起尾巴,嘴裡銜著杯子,馬脖子上還繫著長長的飄帶?

原來,這馬的來頭可不簡單,並不是馳騁沙場的戰馬,而是專門用於表演的舞馬。舞馬源於何時已不可確考,而唐朝時訓練舞馬已達到一定水平,是有確切記載的。開創“開元盛世”的唐玄宗就曾命人在宮苑裡培養訓練了上百匹舞馬,用於宮廷的社交和娛樂活動。

這些舞馬每年要參加的最重要的演出,是農曆八月初五的“千秋節”,也就是唐玄宗生日這天在長安興慶宮勤政務本樓下舉行的盛大慶典。在這場盛宴上,唐玄宗要接受臣民的朝拜和祝賀,而在席間表演節目的不僅有演員,還有皇家專門圈養和訓練的動物,演出的高潮就是上百匹舞馬披金戴銀,隨著名叫《傾杯樂》的曲子的節奏翩翩起舞。這些舞馬甚至會在木板搭起的臺子上旋轉如飛,領頭的舞馬更會銜起斟滿的酒杯到皇帝跟前祝壽。曾多次目睹舞馬演出的宰相張說就有這樣的詩句來形容它們的演出,“屈膝銜杯赴節,傾心獻壽無疆”(《舞馬詞》),“更有銜杯終宴曲,垂頭掉尾醉如泥”(《舞馬千秋萬歲樂府詞》),可以說,舞馬成了八月初五這天長安城裡的大明星。

天寶十四年(755),安史之亂爆發,安祿山、史思明從河北起兵反叛唐王朝,唐玄宗倉皇出逃,離開長安前往四川避難。這場持續數年的戰爭(755—763) 不僅重創了唐王朝的元氣,也改變了這些皇家舞馬的命運,它們一下子陷入了無人管理的境地,散落到民間,其中有一些被安祿山蒐羅掠走了。在安祿山敗亡後,這些舞馬又被他的部將田承嗣所獲,和其他戰馬一起養在軍營中。有次軍中舉行宴會,這些舞馬聽到奏樂,條件反射地應著節拍跳起舞來,然而士兵們並不知道這是專門經過訓練的表演,嚇了一跳,覺得它們是中了邪。田承嗣下令鞭打舞馬,舞馬卻跳得更加起勁,大概是以為主人嫌它們跳得不好才被打。這下士兵們更加恐懼了,最後竟把昔日為皇家服務的明星演員活活打死了。

從此以後,具有傳奇色彩的舞馬便從歷史上消失了。在漫長的時間裡,我們只能依靠相關詩文的描述去想象它們的風采。而今天,我們從地下出土的銀壺上看到了它們的英姿,不得不說是一種幸運。

葡萄鳥紋銀香囊

再看這件帶著鏈條的精美銀球,直徑只有 5 釐米,通體鏤刻出一隻只飛鳥嬉戲在葡萄和花葉間的紋飾。猜猜它是做什麼的?

我們來觀察一下它的結構。銀球的外層由上下兩個半球體扣合在一起,只要把連線處的小鉤子輕輕扭開,就能把外層開啟,進而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裡面的結構。原來下半部分球體裡還有兩層銀質的同心圓機環,最裡面則是一個半圓形的金質小香盂,可見方寸之間卻有重重機關。

其實,這件銀球是香囊。古人有薰香的習慣,將香料放在最裡面的小香盂中點燃後,香氣剛好可以從鏤空的紋飾間飄散出來。而更讓人驚歎的是,無論如何晃動銀球,香料都不會撒出來。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我們剛才提到的半球、機環和小香盂都是用活軸連線的,因此都可以靈活轉動,而因為重力的作用,所以盛放香料的小香盂始終保持重心向下。這種可以使得物體圍繞單個軸轉動而始終保持平衡的技術,在現代力學中被稱為“常平架”原理。

對於古代航海技術,起到巨大推動作用的磁羅盤,就使用了這種原理,透過活軸被固定在金屬架上,因此無論航船受風浪影響如何顛簸,磁針始終保持水平的工作狀態。現在生活中的許多交通工具和儀器裝置依然以這樣的原理工作。透過這件銀香囊,我們能直觀地感受到一千多年前唐代工匠充滿科學智慧的設計。

新書丨何家村遺寶:唐朝生活與長安風尚

正因為可以始終保持水平,又帶有鏈子,所以小小的香囊可以佩戴在腰間,也可以掛在房間裡,成為當時貴族特別喜愛的物件。根據記載,唐代著名的美女楊貴妃出行時就帶有這種香囊。安史之亂爆發後,出逃的唐玄宗因為手下士兵譁變,不得已在途經馬嵬驛時下令賜死楊貴妃,將其草草下葬於當地。數年後,唐玄宗返回長安,依然忘不了楊貴妃,就對她進行了改葬。當人們挖開楊貴妃的舊墓時,發現“肌膚已壞,而香囊仍在”。看起來楊貴妃心愛的香囊很可能是用金屬製作的,所以沒有朽壞,在地下世界裡陪伴著孤獨的美人。

鑲金獸首瑪瑙杯

右圖這件鑲金獸首瑪瑙杯是一隻酒杯,是不是和我們今天的酒杯一點也不像?它整體用帶有天然紋理的瑪瑙做成,長度有 15。6 釐米,高度有 6。5 釐米,口部直徑達到 5。6釐米。這麼一整塊巨大的瑪瑙,本身就是罕見的,而且瑪瑙的顏色非常奪目,層次分明,我們數一數,至少有紅、棕、白、黃好幾種顏色。工匠在進行加工之前一定做足了功課,巧妙地讓杯子的形態與色彩紋路保持一致的走向,使得杯子看起來更為輕盈。

新書丨何家村遺寶:唐朝生活與長安風尚

瑪瑙的一端掏空作為杯口,另一端雕刻成獸首,好像是類似羚羊一類的動物。只見這隻獸首有著瞪圓的雙眼、碩大的兩耳、彎曲粗壯的雙角,最別具匠心的是獸嘴的位置嵌入了一個金塞子。你可能要問了,這樣的杯子怎麼喝酒呀,會不會倒上酒之後都放不穩呢?原來,用這件瑪瑙杯喝酒,需要把它舉起來,酒從杯口倒進去,讓獸首這一端對著嘴,喝的時候拔掉塞子,酒就會從裡面流出來。

除了鑲金獸首瑪瑙杯之外,何家村遺寶中還發現了銀酒杯、玉酒杯、水晶酒杯、玻璃酒杯等,每一件都是精品。

作者耿朔,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北京大學考古學博士。央視《國家寶藏》節目第一季“國寶守護人”,第二季、第三季的專家顧問。

TAG: 舞馬瑪瑙香囊獸首酒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