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地理 | 薦書

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

轉載請在文末留言

詩經地理

詩經地理 | 薦書

丘濂 等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21-11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講述與《詩經》相關的山、水、植物三個方面的話題,配有100餘幅圖片,視覺呈現效果較好。全書的特點是,以《詩經》這部經典傳世文獻記載為線索,以其中提及的地理要素作為切入點,將先秦時代的歷史與文獻記載相結合,同時又不斷切換鏡頭,從歷史走進現實,從現實反觀歷史。各篇文章均來自周 刊記者的採寫,既有記者的視角,也有受訪者的觀點,較為客觀生動地展現了“詩經地理”這一主題。

【作者簡介】

丘濂

,清華大學比較文學與文化研究專業學士,美國貝勒大學國際新聞專業碩士。《三聯生活週刊》主筆,寫作領域主要涉及美食、傳統文化和城市話題。已合著出版圖書《匠人匠心》《唐朝的想象力》《故宮觀止》。

【目錄】

總序 地理作為方法論(李鴻谷)

序一 詩意的大地(唐曉峰)

序二 道法自然,從《詩經》開始(李山)

導讀 古今不變的,有人情,也有山河

《 詩經》中的山

終南山,走出周人的世界

宛丘之上,重疊的風景

尋找齊長城

首陽山的青銅時代

隨棗走廊:文化交匯之地

附錄:《詩經》中的重要山脈

《詩經》中的水

淇水:那個古老的時代

漢水:漢之廣矣,不可泳思

汾水:晉地之母

渭水:淌過《詩經》

汶水:從文姜臺展開的旅程

附錄:《詩經》中的重要河流

《詩經》中的植物

青檀的棄武從文

麥的感恩

漆樹:失落的記憶

梓:對良木的懷思

黍:黍離之悲

葛布與葛食

桑樹以及它的隱喻

東門之慄

附錄:《詩經》中的常見植物

後記 尋找另一種文化“現場”(曾焱)

【自序】

古今不變的,有人情,也有山河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的詩篇從西周初年,綿延到春秋中葉。幾乎每位中國人,在孩童時代都誦讀過其中的詩歌。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般河洲鳥鳴的場面,發生在哪裡?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這種蘆葦凝霜的景緻,如今還可以找尋得到嗎?

在吟誦這些不朽的名篇時,你是否也會有類似的疑問?

對《詩經》所呈現風景的好奇,是我們決定出發的最原初動力。以一部古代文學作品來按圖索驥,風險則可能是今日所見事實會破壞想象中的美好。倒是中央美院人文學院副教授、古典文學學者董梅以她正在進行的考察發現,解除了我們的擔憂——七年之前,在講授《詩經》之餘,董梅開始了對十五國風發生地的走訪,至今已經完成了鄭風和秦風的部分。

“文字內容和個人想象會導致另一種侷限,實地環境具有空間和時間的維度,可以極大豐富對詩歌的理解。”

董梅去的第一處,是《鄭風·溱洧》裡提到的溱河與洧河。這正好也是我們此行,因為時間有限,沒能覆蓋到的地點。

溱河與洧河主要流經今天河南的新鄭和新密。溱河是洧河的一條支流,兩者交匯後,再匯入雙洎河。詩歌的發生時間是農曆三月初三上巳節,董梅也特意選了清明節之後的日子,在時間上保持一致。她到達溱、洧相交處的溼地,看到周圍田野裡,綠油油的麥苗茁壯生長,金燦燦的油菜花爛漫一片,泡桐的繁花如同紫色的雲霧繚繞,一下子便明白了詩歌中呈現的意境。

詩中寫道:“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蕳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女孩邀請男孩去洧水之外的地方看看。男孩說已經去過了,可再去走走,又有何不可呢?他很珍惜與女孩獨處的機會。洧水之外的世界,果然廣闊而怡人。

今天的洧河之外,是片荒僻的高地。董梅彷彿看穿了這對相戀的男女想要離群獨處的心思。雖然此地不再長有茜草與芍藥,但在這萬物生髮的時刻,她卻能夠感受到人類因此而湧起的情感。“人的戀情是這樣,它是蘊含在自然之情中的。”

能夠古今不變的,有人情,也有山河……

從《詩經》中具體的景觀出發,我們實際落腳的是較為抽象的山脈與河流。這是此次來做《詩經》地理的依託。《詩經》最早收錄的詩歌,距今已有3000 多年了。

世事變化如浮雲,山和水卻是相對恆定的自然物,是可以尋找與感知的。它們塑造了一方水土的物質文明,又建構起一地人文的精神世界。縱使表面的物象已面目全非,我們依然能夠從山水格局中,找到通往《詩經》時代的入口。

《詩經》中有50 多篇都提到山,佔全部篇目的五分之一。不僅有籠統的語言概括,在狀貌、型別、部位與朝向方面,還有細緻的詞語描繪,足見先民與山的密切關係。《詩經》中,山是先民採集、挖掘與狩獵的地方,也是緬懷祖先的祭祀場所,還是祈求福佑與庇護的物件。

我們選擇山來做探訪的時候,也考慮了不同型別:有曾經富含銅礦資源,又誕生伯夷、叔齊事蹟的山西首陽山;也有當時能夠提供優質木材的陝西終南山;還有可以藉助天險修建齊國長城的山東泰山;位於湖北棗陽和隨州、在桐柏山和大別山之間的一段隨棗通道,因為存在著一個溝通南北文化的曾國,也位列其中。從人類歷史來看,隨著防水技術和農耕技術的提高,有從山地到丘陵再到平地來遷徙發展的趨勢。另外一處並不太知名的宛丘,在《詩經· 陳風》裡有專門篇章描寫在宛丘之上進行巫風祭祀的情景。它曾經是新石器時代的城池,是西周時期巫舞的高臺,也是戰國至兩漢的墓葬寶地。當建築塌圮、盛景不在,這片樣貌特別的臺地,正等待著人們去發現它塵封的過往……

《詩經》十五國風由周朝采詩官在不同的地域採得。各地山水不同,造就了十五國風之間的迥異風格。《詩經》研究者李山這樣形容:“鄭衛之地是平原,民風就浪漫而奔放;周人和秦人居住在高地,風格就保守而理性。對應到各個國家的詩篇中,也如此。”

《詩經》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河是黃河,共被提及27 次。然而, 因為黃河經常氾濫和改道,是條兇猛無比的“大河”,故先民真正依賴生存的都屬於“小河”。《詩經》中寫到黃河,多為虛指的概念,社會生活則是在小河邊展開的。小河流域,才是孕育文明的 溫床。

我們挑選了五條在《詩經》中很重要的河流做踏訪,分別是河南的淇河、陝西的渭河、山西的汾河、山東的大汶河以及湖北的漢江。

《詩經》中所吟詠的題材離不開這些河流。淇河畔的竹林、淇河的水流常常是《邶》《鄘》《衛》三風起興時描寫的物件,那時還屬於古代歷史上的溫暖年代。渭河首次進入人們的視野,就是來自《詩經》所記錄的周人史詩。周人、秦人都是沿著渭河,進入關中平原腹地,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強盛文明。

汾河是晉地文化的母親河。《詩經·唐風》中的《杕杜》《揚之水》是當時晉南地區政治生活的反映—以汾河為中心的臨汾地區與以涑水河為中心的運城地區經常發生權力鬥爭。《齊風·載驅》表明,大汶河的湯湯流水是齊襄公的妹妹文姜那段不倫之戀的見證者。她害死了自己的夫君魯桓公後,既沒有回到魯國,也沒有與哥哥齊襄公在一起,而是居住在了大汶河畔。

漢江流域則是西周分封制所觸及的最南端。按說它的詩風應該最為原始大膽,卻因為受到禮樂教化,反而呈現出一種微妙的剋制。就像《周南·漢廣》所說,漢江上有遊女卻“不可求”,大概因為嫁娶禮數還未完成。

《詩經》中還有一個特殊的現象,就是大量出現植物的名稱。有的植物在中原地區廣泛種植,比如桑、黍、棘、麥、葛;有的則僅在某一國的風土中出現,比如椒,僅見於《陳風》,由於陳國和楚國接壤,詩歌中也就帶有一種南國植物的芳香。

我們在考察山水時,一道觀看了《詩經》中的重要植物,來看它們的今昔生長區域和用途的變遷。誕生於分封制時代的《詩經》保留了各地富有活力的多元文化。我們在行走《詩經》山水的過程中,也在試圖發現這種差異造就的美感。

孔子評價:“《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詩經》所涉及的題材,無論婚戀、戰爭、農事還是祭祀,都流露出一種真摯、單純的情感。《詩經》形成的階段,正是中國文化的奠基時期。

如今流淌在我們血液之中的東西,可以在《詩經》中找到它們的基因密碼。

透過對山、水、植物的考察,我們得以透過那層彷彿古物表面因歲月形成的“包漿”,無限接近那段古老文明的純真年代。

—END—

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

TAG: 詩經董梅詩歌植物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