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商是怎樣煉成的?|《中國商業文化簡史》

中國

商業文化簡史

儒商是怎樣煉成的?|《中國商業文化簡史》

儒商是怎樣煉成的?|《中國商業文化簡史》

儒商是怎樣煉成的?|《中國商業文化簡史》

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民族,都有自己相對獨特的商業文化,中國當然也不例外,只不過中國的商業文化附著於中國傳統文化母體之上,呈現出一種別樣的風采。

——李強

《中國商業文化簡史》可以說是一部深入淺出、趣味橫生的商業文化史。

這本書是李強教授十多年來潛心研究之作,他長期堅持為學生和企業開設相關課程,本書即為作者教學與思考的成果結晶。

從夏商到明清,李強教授以生動筆觸還原中國商業文化的發展歷史。

並且以簡潔生動的筆觸呈現了商業文化史發展概貌,兼從范蠡、李白、歐陽修等歷史文化名人視角管窺時代商業風尚。

儒商是怎樣煉成的?|《中國商業文化簡史》

商業是什麼?

中國古代的商業活動是伴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而發展起來的,是人們提高生活質量自然而然的選擇,商業是錦上添花的那朵 “花”,花朵誰不喜歡?古人不僅不“輕商”,說起來倒是“重商”更合乎社會發展邏輯。

儒商是怎樣煉成的?|《中國商業文化簡史》

文化是什麼?

文化的含義很多,可以定義為“文治教化”;也可以定義為人們已掌握的或多或少的知識。這種知識是人類在發展過程中不斷髮現、創造和累積而成的,比較直觀的表現是或嫻熟或笨拙駕馭文字的能力;當然也可以指人們在較長曆史時段裡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無論如何定義“文化”,作為數千年曆史積澱的精華,它是教人向真、向善、向美的力量。

儒商是怎樣煉成的?|《中國商業文化簡史》

商業文化是什麼?

“商業文化”,簡單地說即歷史上那些與商業活動相關的文化現象。

它幾乎是伴隨著人類第三次社會大分工產生的,但是這個詞彙本身在中國出現的時間並不長,它是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歷程而逐漸被引入公共話語領域的。

而中國商業文化史,最值得關注的應該是核心價值觀的問題。

儒商是怎樣煉成的?|《中國商業文化簡史》

李強,上海商學院教授,上海市作家協會會員,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華東師範大學博士,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博士後,美國西弗吉尼亞大學高階訪問學者。

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專案1項、教育部人文社科專案1項。

出版《宋真宗的1008》《大宋謎案》《紅塵匹馬長安道:中國商人往事》《紅裙爭看綠衣郎:大宋東京往事》等專著10部。

儒商是怎樣煉成的?|《中國商業文化簡史》

儒商是怎樣煉成的?|《中國商業文化簡史》

中國古代一直是“輕商”嗎?

李強教授在書中指出,不少人有一個誤區,那就是一說起中國古代,就想當然地貼上“輕商”“抑商”的標籤,似乎歷朝歷代的統治者、消費者都與商人有著不共戴天之仇,而只有到了最近幾十年,我們整個社會才開始重視商業和商人。

這種嚴重低估中國古代商業思想的觀點,並不符合歷史實際。

放眼五千年中華文化史,中國商人其實也曾有過風風光光的日子,特別是在大秦帝國完成統一大業前,商人不僅沒有受到歧視,反而得到統治者和普通老百姓的重視與歡迎,那個時期也是商人的“黃金時代”!

正如李強教授指出,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社會體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奴隸制已經讓位於封建領主制。

雖說官府依然竭力壟斷手工業和商業,但私商的實力畢竟逐步增強了,一些開明的諸侯國當權者對商業發展更是呵護有加。

齊桓公任用商人出身的管仲為相,實行一系列惠商、重商政策,加大發展商業的力度,使齊國商品經濟繁榮發展、國力強盛,國都臨淄更是躋身春秋戰國有名的大都會之列。

管仲在齊國實行了哪些商業政策呢?

首先是“管山海之利”,實行鹽、鐵專賣,特別是對鹽“民產、官收、官運、官銷”的官營制度,被後世沿用了很長一段時間。

《管子》一書大約著成於戰國至秦漢時期,其中對商業的功能及作用倍加肯定,認為“市也者,勸也;勸者,所以起本事”“聚者有市,無市則民乏”“市者,天下之財具而萬人之和而利也”。

《管子》主張按照社會分工,將人們按職業劃分為士、農、工、商四大階層,商人被看作四民之一,並沒有任何歧視的意思。

儒商是怎樣煉成的?|《中國商業文化簡史》

儒商是怎樣煉成的?

儒商是怎樣煉成的?|《中國商業文化簡史》

子貢,複姓端木,名賜,春秋晚期著名的政治家、商人。

子貢在古代商人心目中的地位非常高。

那時候的商人喜歡在自家店鋪裡掛上兩個條幅,上面寫的是“陶朱事業,端木生涯”。

“陶朱”指的是范蠡,“端木”指的就是子貢,他本是衛國的一個普通商人,後來投到孔子門下學習儒學,成為孔子最優秀的十個學生之一。

子貢被認為是“儒商之祖”,“儒商”這個概念其實是需要探討的,但子貢與儒家關係密切則是不爭之事實。

儒家講究積極入世,作為“儒商”當然也是如此,他們善於對各種政治、經濟資訊進行分析,以從中獲得商機。

儒商之所以受到人們的推崇和關注,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仁”。

放眼古今中外,多少企業家艱苦創業,靠著頭腦的聰明和把握商機的敏銳,生意越做越紅火,但正由於心中缺少一個“仁”字,最終結局不過是“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作為大商人的子貢,跟孔子學習些什麼呢?當然主要也是這個“仁”字。

在《中國商業文化簡史》中,李強教授還講述了孔子教導子貢何謂“仁”的故事,進而闡述了儒商最重要的品質——德!

子貢追隨孔子“問仁”“求仁”,富而不驕、富而好禮,成為後世商人的楷模,商人們即便達不到子貢那樣的“儒商”境界,也會景行行止、心嚮往之。

儒商是怎樣煉成的?|《中國商業文化簡史》

中國商業文化簡史,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有很長的歷史淵源。

《中國商業文化簡史》既按照時間順序,梳理中國商業文化的發展脈絡,又另闢蹊徑,選取與中國商業文化的發展相關的代表人物展開專題論述。

例如范蠡、卜式、李白、歐陽修、胡雪巖等,從不同角度展現中國歷史上的商業思想與消費狀況。

雖曰“簡史”,舉凡歷史上和商業相關的貨幣、商品、人物、詩詞、思想,本書都有涉及,堪稱瞭解中國商業文化的優秀著作。

試讀章節

周朝建立後,經商被當作國家重要的事務,朝廷進一步提高商業的地位,將之看作國家正常運轉之必不可少的環節。

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裡這樣寫道:

《周書》曰:“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虞不出則財匱少。”財匱少而山澤不闢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則饒,原小則鮮。上則富國,下則富家。

文中提到了四類人———農、工、商、虞,分別涉及農業、手工業、商業、林業(包含漁業)四個產業,顯而易見,在周人看來,這四個產業是國家富足的基礎,而且商業的地位一點也不比農業、林業差。

《周禮》中規定國家“以九職任萬民”,這“九職”中的第六個即“商賈”,其作用是“阜通貨賄”。

周武王將國家重要事務分了八項內容,即《尚書·洪範》所說“八政”:“一曰食,二曰貨,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賓,八曰師。”這“八政”中排位第一的是農業生產,而第二位“貨”就是商業貿易,其次序甚至排在了祭祀、外交、軍事等國之大政前面。

把商業與其他各項關係到國計民生的產業和國家重大事務相提並論,亦可想見當時人們對這一行當的重視程度。

商業不僅是朝廷重視的日常工作,如果遇到了不好的年景,它還擔負著特殊的使命。

周文王時曾遇到大荒之年,在他解決問題的眾多方法中即有“招誘商旅”,用時下的話來說,也就是所謂的 “招商引資”。

筆者記得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一些貧困地區的官員把“招商引資”當作脫貧致富的不二法門,只要能招來商人投資,一切都好說,生態環境、產業結構什麼都不是問題。

現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認識深入人心,地方在招商引資上也要挑挑揀揀了。

不過不管怎麼說,透過招商來提振自己的經濟發展,這一妙招的發明權還屬於周文王。

——選自《中國商業文化簡史》

圖書目錄

目錄

第一講 當我們談論“文化”時,我們在談什麼?

一、從“物相雜”到孔子的“斯文”

二、莊子的“鯤”與“大鵬”

三、“八卦”一下“文化”

四、“商業文化”是什麼?

第二講 重商時代: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

一、商業活動的產生

二、夏商時代的商業

三、周人重商:商不出則三寶絕

四、子貢問仁:儒商是怎樣煉成的

第三講 抑商時代: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一、“上農除末”:大秦帝國崛起的秘密武器

二、“賤商令”:劉邦給商人戴上恥辱標記

三、“算緡法”:漢武帝新經濟政策的是是非非

四、群豪並起:大漢王朝終成過眼雲煙

五、卜式當官:商而富則仕的典型

第四講 繁華時代:《清明上河圖》背後的商業世界

一、城市,商業讓生活更美好

二、“抑商”時代的終結

三、繁榮的文化市場

四、擴大了的商人隊伍

五、竇乂發家:一個唐朝小商人的創業史

第五講 轉型時代:那些應該被銘記的商業細節

一、青花與棉花:大元王朝的兩朵商業奇葩

二、白銀上位:大明王朝的貨幣戰爭

三、大清王朝:被遮蔽的商業帝國

四、雙城記:近代商業史中的廣州和上海

五、胡雪巖:“紅頂商人”的興衰史

第六講 貨幣簡史:這可能是“最值錢”的歷史

一、從兔子到羊皮

二、貝殼,眾裡尋他千百度

三、銅幣,改變了商業世界

四、方孔圓錢:最成功的貨幣設計

五、從“飛錢”到“交子”:支付手段的重大變革

六、幾個與錢有關的故事

第七講 “商聖”范蠡的進退取捨之道

一、“待時而動”是大格局

二、“擇時而退”是大智慧

三、“上商近道”是大境界

第八講 “詩仙”李白筆下的大唐商業

一、“酒肆”與“胡姬”

二、“葡萄酒”“玉壺”及其他

三、商人少婦的情感世界

第九講 “醉翁”歐陽修書簡中的商業秘密

一、北宋文人與茶

二、從“達頭魚”到“鴨腳子”

三、文房四寶

後記 當你老了

TAG: 商業商人文化子貢儒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