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鏞:整體感是一件藝術作品的最高品質

王鏞:整體感是一件藝術作品的最高品質

面對一門藝術,如果你想做點什麼,首先必須在崇敬之餘,看到它的侷限性。書法發展至今,其作品的整體性一直未引起足夠的關注。古今不少作者的創作理念,是抄書錄句式的(如果是楷書或規範的篆隸書還行,但其整體美的價值也大打折扣),這類作品一幅可以裁成許多幅,甚至看一個字,看一行兩行,就夠了。對於行草書來說,這是致命的缺陷,一件完美的作品是不可割裂肢解的。完美,就意味著其組成個體之間有內在的、如生命般的血肉聯絡。好畫就不容分割。可以說:整體感是一件藝術作品的最高品質。

王鏞:整體感是一件藝術作品的最高品質

我在逐步建立整體觀念。這意味著不僅關注上下幾個字的變化平衡關係,也不僅是一行或相鄰的另一行之間的呼應,而是每個字、每一行,進而是一組字、一塊字,它們的內在關係,都要服從於整幅作品構成的大的節奏變化。節奏,這個從音樂中借來的名詞,轉換到用視覺欣賞的書法作品上,落實到紙上,正是辛塵先生指出的,變成了“疏密、聚散、輕重、開合、大小、虛實”等等形式組成的變化統一關係。為此,我常把行距拉近,加劇衝突,製造麻煩,問題一下子複雜了許多倍。能把這麼多的矛盾關係處理得既有內在關連,又有節奏起伏;既有區域性變化,又有整體和諧;既有靈機突現,又有主次秩序……太難了,也太有意思了。更何況不能事先具體設計,又要按時序一次性、隨機應變地去解決呢!如果這是個大難題,也許就是個大境界吧。因而幾年來我一直在實踐這個課題,並把它拓展到篆隸書(非整齊規範類)之中。

王鏞:整體感是一件藝術作品的最高品質

其實我以前也常用大筆作小字,只是近幾年往往用小筆作大字。近來報刊上有人因此衝我大驚小怪,我覺得很可笑。經常換換不同的筆,換換不同的用筆方法,一定會提高全面駕控毛筆的基本能力。那種一生只用一種筆、一種方法的人,肯定會被習慣所累,在當今的時代會有什麼出息呢?

大筆寫小字的好處,前人也許說過,但我體會不出許多奧妙。這樣做,肯定只使用了筆尖處幾分之一的部位。佔毛筆大部分的筆腹、筆根部難道只是為了多蓄墨?而且只擺弄筆尖,寫出的線條容易輕飄,缺乏力度。

王鏞:整體感是一件藝術作品的最高品質

其實古人早有用小筆寫大字的範例,明顯的是懷素《自敘》。那枝筆很小,雖無“人證”,但我的實踐能支援我的判斷。用小筆作大字,筆尖部分與大筆無異,可以取代大筆的功用了吧(前人有個拙劣之法,把大筆只泡開尖部一半的長度,其意在易於把握用筆用力,這樣一來,又與用小筆有何不同?)。而筆腹、筆根的功用卻是大筆作小字不可能發揮的,可見小筆作大字才能“八面出鋒”。自筆鋒深及腹、根,增加了提、按的難度,但是拓展了毛筆各部位的功用,豐富了毛筆的表現性,何樂而不為?一句話,筆要為我所用,而我不能為筆所用。很自然地想到一個成語——殺雞焉用牛刀。當然了,殺雞用小刀,殺牛用大刀,合乎常理。但若反過來用小刀殺了大牛,那人一定有勇氣,有功夫,小刀也一定自鋒至根,物盡其用了。

王鏞:整體感是一件藝術作品的最高品質

誇張變形,是自古以來一切文學藝術創作中普遍應用的手法,書法也不例外。但時至今日,一些冒牌“書法家”總用這四個字罵別人不懂書法,太可笑。在不準別人變形之前,必須先指出你認為的、不可變的標準形,即每個字的原形。試問,你做得到嗎?單字的誇張變形,在追求個性書風中,也十分重要。相對於一個字的點畫來說,整體結構的變化才是根本的變化。用建築來比喻,使用同樣的樑柱磚瓦材料,但由於結構的不同,卻會造出風格樣式截然不同的兩座房屋。可以說,每一種書體的風格史,也是一部變形史。因為一件作品的整體審美追求變了,其個體——單字的結構也不得不變。這種可變可塑性,給書法創立新風格提供了無限的可能。

需要宣告的是,變形也有好壞之分。但變是必然的,不變是不行的,也是不可能的,除非是“響拓”或印刷品。好的單字變形,必須服從於通篇整體形式的需要。而整體形式,又必須服從於審美意境的追求。

TAG: 大筆變形毛筆大字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