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的力量——歸來若天性,習慣成自然

每天的經典課,是否叫做燻修?但似乎成了習慣,每天不讀一點,生活就像缺了什麼。

現代人手中有手機,作為一種人類的外掛,把人和人彼此綁定了。

請繫結您的賬號,謝謝!

繫結的不是賬號,而是我們的心。我們的心,被繫結的太多。但是看到這個現象,凡人能做什麼?做個無用的人,那是像莊子一樣要有大智慧。

而一般的人根本不可能、也沒有本事去做一個無用的人。

《論語》的力量——歸來若天性,習慣成自然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白話:子貢問老師:“貧窮但不去巴結奉承,富貴而無傲慢自大,這樣的人怎麼樣呢?”孔子說:“可以了,但卻還不如貧而樂,富貴而謙虛好禮的人。”

感悟:鄭玄說:“樂,謂志於道,不以貧窮憂苦。”,社會上有各種各樣的人,遭遇不同,生活的環境不同,貧而無諂,也是要有資本的,如果心中沒有原則,沒有一個目標,一個人守著“貧”就不現實。而“樂道”恰好可以保證在貧的情況下“無諂”。

《論語》的力量——歸來若天性,習慣成自然

【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白話:子貢說:“《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這這樣的意思吧?”孔子說:“您啊!現在可以和你一起討論《詩經》了,告訴你一件事,知道聯絡發揮,舉一反三。”

感悟:老師和學生之間的對話,現在誰去記錄?老師在臺上講得滔滔不絕,下面學生睡下一大片。老師累,學生也累!

《論語》的力量——歸來若天性,習慣成自然

古人講的道,我們一般人很難體會,如果講脫俗,可能更好理解,有的人好虛榮,就如仰人鼻息的變色龍,情願吞食他人吐出的濁氣,也不肯沐浴和煦輕風。在見識上,不要有從眾心理。對於一些下三流的東西,應該有高妙的真知見地,遠離一分汙濁,就多出一分清新。

做學問亦或修心養性,要有打磨玉器一樣的耐心,如磋如磨,三歲小孩知道,八十老翁做不到,只有持之以恆的精神,才能如此。

《論語》的力量——歸來若天性,習慣成自然

子貢問孔子的問題,也是我們生活中要面對的,是一種生活的態度。

TAG: 繫結如磨子貢如切如磋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