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雜談】重陽節裡說茱萸

【文化雜談】重陽節裡說茱萸

(鍵哥攝影,Yuki制籤)

說起重陽,就不得不提茱萸。

為啥端午節的粽子可以流傳下來而重陽節的茱萸卻斷了,原因非常簡單,就是

粽子可以吃而茱萸不能吃

茱萸是一種落葉小喬木,常綠帶香,開小黃花,果實橢圓形,紅色,味酸。

【文化雜談】重陽節裡說茱萸

書上說它具備殺蟲消毒、逐寒祛風的功能,可入藥,能抑制痢疾桿菌、傷寒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及某些面板真菌,有利尿、降壓、防癌作用,是中成藥“知柏地黃丸”、“益明地黃丸”、“愛味地黃丸”、“十全大補丸”、“六味地黃丸”的主藥。

但古人在重陽節弄一串茱萸果實插頭上或臂上,主要的是取其果實的色與形:紅色、橢圓形,插著很漂亮,而且比插花持久些。

【文化雜談】重陽節裡說茱萸

至於什麼消毒殺蟲啦,什麼逐寒祛風啦,都是附帶的,辟邪就更扯了。

因為,

茱萸的這種藥用功能必須要經過加工才能發揮出來

,摘下茱萸果實插在頭上或臂上是發揮不了藥效的。

宋元之後,佩茱萸的習俗逐漸稀見了。

其變化的因由大概要從重陽節俗重心的潛移中去理。

重陽在早期民眾的時間生活中強調的是

避邪消災

,隨著人們生活狀態的改善,人們不僅關注目前的現實生活,而且對未來生活給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

長生與延壽

所以,“延壽客”(菊花)的地位最終蓋過了“避邪翁”(茱萸)。

歷代都有些茱萸詩,最有名的當然就是唐朝王維的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No more!茱萸名詩僅此一首而已。

就算是杜甫的《九日藍田崔氏莊》,知者也是寥寥:

老去悲秋強自寬,興來今日盡君歡。

羞將短髮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

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並兩峰寒。

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

茱萸果實是肉質的,“保質期”比花久一些,但也不是很久,就算是重陽深秋季節也還是會萎縮變色,比起相思豆紅豆來就差遠了。

【文化雜談】重陽節裡說茱萸

相思豆

質地堅硬、色彩鮮豔

形狀有點像心臟

紅而發亮,不蛀不腐

才是詩人詞人們的最愛

而紅豆詩寫得最好的,

剛好又是寫茱萸詩寫得最好的

王維

作為詩人裡面少有的幾個狀元郎之一,王維還真不是浪得虛名,他的那首《相思》可以說跟他的茱萸詩一樣,都是膾炙人口。其詩曰: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可是,紅豆再相思

也不如鑽石一顆永流傳

所以,茱萸也好,紅豆也罷

都沒有流傳下來

都只凝固在王維的詩裡

沒凝固在詩詞裡面而流傳下來的

是 粽 子

【文化雜談】重陽節裡說茱萸

古人寫端午的很多,寫粽子的幾乎沒有。

隨民俗節日傳下來的食品,中秋有月餅,春節有年糕,跟端午節一樣,節日有人寫詩,節日的代表食品就沒人寫。

這與今天一樣,詩人誰去寫食品啊?顯得像個吃貨而不像詩人。

杜甫寫《端午日賜衣》,其實跟端午無關,是他本人在那天“被榮恩”了,終於當了官兒,

左拾遺

,因此寫詩感恩一下。

“拾遺”的意思就是拾遺補缺

拾皇帝公務上的遺

補皇帝公務上的缺

屬於諫諍類官員

唐朝左官比右官大,左拾遺大過右拾遺。老杜那年都45歲了,第一次當了個像樣的官兒。所以老杜有個名號叫“

杜拾遺

”。

多數詩人寫端午節,是寫屈原,而屈原是不吃粽子的,他那個時候還沒有粽子,粽子是後人用來祭祀屈原亡魂的食品。

屈原被標籤為鐵骨錚錚的文化人和鐵骨錚錚的好官兒,這兩個鐵骨錚錚是歷代文人的追求,寫屈原其實是寫他們自己。

端午民俗中本來還有

飲雄黃酒

插艾草菖蒲

等專案,如今都只在故紙堆裡儲存著。

戲臺裡有飲雄黃酒惹禍的故事:

許仙被法海欺騙,又去哄騙他老婆白娘子,白娘子刀槍不入唯一就怕雄黃酒,喝了雄黃酒之後,白娘子沒了,白蛇現身了,許仙嚇死了……

看戲的人們明白了,飲什麼酒都好,千萬別飲雄黃酒。

端午節在家門上掛艾草菖蒲之類,說艾草菖蒲可以驅蚊驅蟲。這在現代城市裡面已經毫無意義,一來有更好的驅蚊蟲的手段,比如噴灑藥水之類,二來,單元房的房門上沒處可插這些草。

所以

茱萸沒了,紅豆沒了

艾草菖蒲沒了,雄黃酒沒了

只剩下粽子

李白老師曰

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粽子不僅留其名

還留下了飄香的真身

被一代代的吃貨惦記著

最重要的是

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吃貨留其名

-End-

圖  片|集    體

文  案|周    源

排  版|鍵    哥

我們一起看世界

TAG: 茱萸粽子雄黃酒紅豆艾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