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難忘:老屋,就是一記身上的胎記

老屋新顏

□馮皖悅

在外地求學許久,我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回過亳州老家。這次中秋節我隨父親一起乘著大巴車,顛簸許久回故鄉探望那一輪圓月。家鄉新修了幾條水泥路,筆直平坦地經過我們家的老宅門口,路的兩邊又多了幾棟漂亮的小洋樓。其實何止是這幾棟小洋樓,整個村莊的房子幾乎都在歲月的洗禮中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童年記憶裡的那些老房子不知不覺已在時間的長河裡銷聲匿跡。

一種毫無徵兆的懷念擊中了我的心靈,我迫切希望從父親那裡得知一些關於家鄉房屋的變遷。於是我們搬了兩個小板凳,坐在家門口的大樹下開始了談話。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

我的曾祖父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一家五口人,居住在三間茅草屋裡,建築面積不足五十平方米。牆壁都是泥土砌成的,還用脫了粒的高粱穗子貼上在上面,防止下雨的時候,淋壞了泥牆。

房子頂上,也是鋪繕的稻草,一塊瓦也沒有,下大雨的時候,有的房子年久失修,還會漏雨。房子很矮,也很破舊,家家戶戶都是如此。往往都是一家五六口人,蝸居在裡面,床挨著床,很擁擠。

我爺爺結婚的時候,房子不夠住了,怎麼辦呢?曾祖父和爺爺就自己動手,準備在院子裡,再建造兩間房子。

他們用板車從河邊拉來泥土,倒在院子裡,兌水、和泥,為了使泥土砌牆更加堅固,他們還往泥土裡撒些稻草、麥秸和食鹽。然後赤著腳在泥土裡踩來踩去,後來踩累了,爺爺就牽來一頭牛幫助來踩泥。

那時候,砌牆都是手工操作,用的是泥叉,一叉一叉地把泥土砌起來,一邊砌牆,一邊還要把牆壁劈光滑。等到砌到一米多高的時候,就得停下來,因為泥牆是溼的,再往上砌,有可能牆壁就倒塌了。所以呢,就得歇一歇,曬一曬,要等到太陽把泥牆曬乾了,堅固了,才可以接著往上砌牆。這樣的話,建造起來就比較慢,一堵牆,往往要很久才能大功告成。

做椽子使用的木頭,也是歪歪扭扭的,那樣物資匱乏的年代,一根又直又大的木頭也是很難找到的。

房子封頂的時候,也沒放炮,只是做了一頓好吃的慶祝一下。整個房子,找不到一塊磚,也找不到一片瓦,只是打地基的時候,放了一些碎石頭而已。

那個時候,不要說樓房,就是瓦房,也是很奢侈的,整個村子,幾乎找不到一間瓦房。所有人家的房子,都是又低矮又破舊的茅草房。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

我爺爺一家六口人,住在只有二十多平方米的房間裡,實在是住不下了。爺爺和奶奶就商議著,想要搬出去,重建一座大一點的新房子。

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很難。那時候家裡很窮,翻箱倒櫃竟然找不到一塊錢,要建造一個新家園,談何容易。

首先解決石頭的問題,建築房屋要打好地基,那時候的房子,打地基都是使用石頭。我爺爺和奶奶,就經常拉著板車到處找石頭,沿河邊尋找廢棄的排灌站,那裡有不用的石頭,爺爺奶奶就給拉回來。或者去附近的山上,有時候是撿,有時候是要,也有時候稍微買一點。那時候,他們就像撿破爛的,遇到殘磚斷瓦,就像遇到寶貝一樣地撿回家。

石頭問題解決了,接著要解決木頭問題。到哪裡找木頭去呢?奶奶就去她孃家去借。需要的泥土,全部是爺爺奶奶一車一車地從河邊拉回來的。不知道拉了多少天,也不知道走了多少路,磨破了多少雙鞋子。

建築房子的師傅,都是村裡面的親戚,叔叔大爺,兄弟姐妹齊上陣。那時候,建築房子,工人們幾乎不要錢,就是管頓飯,喝點酒,都是親戚幫助親戚,鄰居幫助鄰居。

新房子建了三間堂屋,兩間廂房,還拉了一個小院子。爺爺說這是很氣派的房子,在當時來說,也算豪宅了。雖然還是泥土砌的牆,但是在關鍵的部位,比如窗戶墩子,門檻上,卻是用上了青磚。房頂也是青瓦代替了茅草,那一排排的青色的瓦,排列整齊,一塊壓著一塊,一行跟著一行,看起來特別氣派。

上世紀九十年代

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國家的改革開放已經進行十多年了,在農村,老百姓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改革開放帶來的紅利。市場放開了,經濟搞活了,老百姓手裡有錢了。

我爺爺承包了村裡的制磚場,帶領四十多個工人,每天開足馬力,燒磚賺錢。爺爺頭腦靈活,又肯吃苦耐勞,是農村的第一批萬元戶。在我父親十多歲的時候,爺爺決定提前為我父親建一套房子,再不會像他年輕時候一樣,一家六口,蝸居二十多平方米的房子。

這一套房子,現在還在。三大間帶走廊的瓦房,紅磚青瓦,高高大大,長十一米,寬七米,這在當時也算豪宅了。梁頭是一根粗壯的槐樹,當時是用吊車吊上去的。木頭上還寫了一副對聯“常將富日比窮日,莫到無時想有時”,以此來警戒後人,要勤儉節約,不要奢侈浪費。爺爺說,這套房子建起來的時候,在村裡能排頭名。

除了這三間正房以外,又建了兩間東廂房。這東廂房,是兩間平房,頂上是樓板鋪就,這在當時,可算得上是稀罕物。平房頂上,還可以上人,登上房頂,整個村子,一覽無餘。

房屋落成的時候,村裡人都趕來看熱鬧,都要親自登上平房的頂上,一飽眼福。

除了東廂房兩間平房,又建造了一個大院子,安裝了一個大鐵門,那個年代,大鐵門也是稀罕物。一般房門,都是木質結構,這大鐵門,大紅色的油漆,金黃色的門環,顯得富麗堂皇。

走進新時代

進入新世紀,走進新時代,國家富強了,人們富足了,生活越來越好了。人們已經不再滿足於走廊房和平房了。

爺爺也能與時俱進,又帶領我的父親和叔叔,買了一塊地皮,蓋起了三層小樓。

這三層小樓,也不用我們自己動手了,專門請的專業的建築隊,現代化的機械裝置,鋼筋混凝土,只要錢到位,什麼都不用自己幹,三層小樓不多時日,拔地而起,迅速建成。

房間很多,設計合理,有專門的會客廳、臥室、廚房、洗手間還有書房,可以說是每人一個房間都綽綽有餘。房間內部,都是現代化的裝修,進入房間,就跟進入賓館一樣,現代化的傢俱家電一應俱全。

短短几十年的時間,我們國家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我們家的房子變遷為例,開始是低矮的茅草房,再到土磚混合的房子,再到走廊房平房,再到高大氣派的小洋樓。

這些變化,也正是我們國家一步一步由弱到強,由貧到富的一個縮影。國泰才能民安,國強才能民富。沒有國家的繁榮富強,也就沒有老百姓的安居樂業。

TAG: 房子爺爺時候泥土平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