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古籍裡藏著的生物多樣性

掌上春城訊

彩雲南,白雲藍天,百花草甸,珍禽異獸。

日前,由雲南省社會科學院統籌協調、以前期十多年的整理研究為基礎編纂的《生物多樣性雲南史料輯校》一書正式與公眾見面,探訪2000餘年史源,細數家珍,為讀者提供一部有關雲南生物多樣性的史料彙編。

當該書作者之一、省社科院研究員江燕在新書釋出會上向讀者介紹該書出版的背景時,她的聲音因為激動而略顯顫抖。這本沉甸甸的書籍在這位身材嬌小的女學者手中顯得格外有分量。

“在《生物多樣性雲南史料輯校》出版前,大家都只知道雲南是個動植物王國,卻不知道歷史上的雲南生物多樣性是怎樣的。這也是我們團隊編纂這本書的目的和初衷。”江燕介紹。

“雲南人”“大象”,這兩個詞在一起最常見的句子就是:“你們雲南人上街是不是騎大象?”《生物多樣性雲南史料輯校》給出的答案是:確有其事。

天啟《滇志》中說道:“劉恂有表親,曾奉使雲南。彼中豪族,各家養象,負重致遠,如中土之畜牛馬也。”在《生物多樣性雲南史料輯校》中,還有很多史料展現了不同歷史階段人與象的相處方式。雲南一帶的戰爭也常有馴象參戰,作戰勇猛。章潢《圖書編》記載:“緬甸、八百出,土酋畜之騎坐,凡戰鬥,用為前陣。”

“鮮活直觀的歷代史料,串成古代雲南生物多樣性生動活潑的畫面,從中可清晰地看到生物物種的分佈、傳播、形態、特性、價值等資訊,以及傳統物產分屬向近代學科分類的漸變過程,為增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大力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提供文獻支撐和史料依據。”捧著《生物多樣性雲南史料輯校》,江燕侃侃而談,眉眼裡是藏不住的自豪與驕傲。

但很少人知道,這本書的編纂,凝聚著江燕及其團隊十幾年的心血。

“雲南省社科院作為全國重點古籍保護單位,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館藏文獻。但院裡館藏古籍資料在前後經歷兩次大的搬家後,雜亂無序且破損嚴重,需要科學修復並且進行分類儲存。在加快破損古籍修復和古籍數字化建設方面,我們積極爭取財政專項支援,並得到前輩劉景毛老師親自傳幫帶。”江燕回憶,古籍整理編撰,不僅工作量巨大,而且長期在封閉的有害氣體環境中工作,他們只能佩戴簡易防護裝置。在這樣的環境下,皮膚髮紅髮炎、眼睛刺痛等症狀對江燕他們來說已是家常便飯。

在前十年的研究基礎上,江燕及另一位作者畢先弟用時近一年編纂了《生物多樣性雲南史料輯校》,從現存300多種古籍中,細緻整理出自《史記》“莊蹻開滇”(公元前239年)至新中國成立之前(1949年)歷經2000餘年與雲南有關的生物物種文獻史料上萬條,最終選取具有云南特色的23屬5500餘條,按照“動物王國”“植物王國”“世界花園”3個篇章分類編排、校勘、註釋,最終編纂而成,向世界呈現了生物多樣性的雲南史料,詮釋了雲南之美的歷史淵源。

昆明日報全媒體記者:李雙雙

責編:李冬雨

編審:李星

終審:錢紅兵

TAG: 雲南多樣性史料生物輯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