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嬌 || 艾粽飄香的端午

徐麗嬌 || 艾粽飄香的端午

徐麗嬌 || 艾粽飄香的端午

方塊三角圓

徐麗嬌 || 艾粽飄香的端午

艾粽飄香的端午

文/徐麗嬌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五月為午月,五與午相通,五為陽數,故端五又名端午、端陽。五月初五,二五重逢,又可稱為重午。從史書上看,端午在史書上最早見於晉人周處的《風土記》中的“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午始於春秋戰國,至今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

關於端午吃粽子的來歷,據說是為了紀念屈原,公元前278年,屈原目睹國土被侵略,氣湧如山。五月五日,留下了絕筆《懷沙》,一腔悲憤抱石縱身一躍,投身汨羅江以身殉國。楚國的百姓哀痛萬分紛紛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怕魚兒吃了屈大夫的屍身,投進飯糰。後來每年的端午節,人們吃包粽子,為了紀念這位對國家無限忠臣的屈原。也有傳說是為了幾年伍子胥,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為了復國,越王獻美女送熟谷,伍子胥建議滅越國,吳王沒有聽從,反而賜子胥寶劍,伍子胥便自刎而死。吳王將伍子胥的屍體投入大江,相傳江浙一帶端午吃粽子為了紀念伍子胥,錢塘江端午賽龍舟就是當年為了打撈伍子胥的身體而沿襲的習俗。傳說的版本很多,也有說端午是為紀念尋父投江而死的曹娥。無論哪種傳說,端午節吃粽子成為華夏大地的一種風俗。

上山摘葉自包粽

徐麗嬌 || 艾粽飄香的端午

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台州各縣市,端午習俗也是異彩紛呈。有吃食餅筒的,也有吃麥餅的,大都還是吃粽子。

徐麗嬌 || 艾粽飄香的端午

徐麗嬌 || 艾粽飄香的端午

徐麗嬌 || 艾粽飄香的端午

徐麗嬌 || 艾粽飄香的端午

徐麗嬌 || 艾粽飄香的端午

小時候,端午前幾天,母親就會夥同鄰居的嬸孃們一起上山摘粽葉,一尺多長的橢圓形粽葉閃著青碧色的亮光。父親從棕櫚樹上割下一個扇形的棕葉子,撕成一指來寬的一條條帶子,清洗過的棕條葉如一條條碧玉絲帶。糯米吸足了清泉的甘霖,顆顆飽滿圓潤。只見母親的大拇指和食指一捏一折,碧澄澄的粽葉就成了一個綠漏斗,珍珠似的糯米一勺勺舀滿漏斗,再一裹一捏,一個斧頭形的粽子就成型了,棕繩子先在中間繞個三兩圈一紮,然後再在兩頭同樣扎一下,一個粽子才算是真正完成了。普通的粽子就是這種斧頭形的四角粽。母親也會挑一片大粽葉,輕巧一卷就成了一個甜筒狀的,舀一大勺糯米,再一包裹,就成了一個三角粽。這是我們家老三老四的專屬,每次望著他們炫耀似的吃著粽子,我心裡是羨慕嫉妒恨,可只會哼一聲:“還不如吃一個四角粽能飽肚子。”據說三角粽出現清代,考生上京趕考之前必會吃一個形如筆的粽子,意寓“必中”。母親自從聽說這個傳說後,每年就會多裹幾個三角粽,我們四個姐弟都會吃到三角粽,沾沾必中的運氣。

粽子不僅形狀花樣多,而且品種多。大都分為甜粽和鹹粽,甜粽大都是蜜棗粽、紅棗粽、赤豆粽、豆沙粽。鹹粽可就五花八門,鹹肉粽、醬肉粽、蛋黃粽、栗子棕等最受歡迎的粽寶貝。也有根據個人愛好的,也有人喜歡豇豆粽、豆腐粽的。獨佔鰲頭千年的白米粽早就打入冷宮,90後出生的孩子,他們一出生就衣食無憂,吃貨吃出新花樣,吃粽子也一樣。白米粽對他們毫無吸睛的魅力。然而70後還是喜歡吃有嚼勁的白米粽,他們吃的是一種情懷,嚼的是對生活的回憶。

看似簡單的裹粽子,實則不是那麼容易。粽葉沒有對摺好,或包裹的時候力道不夠,或繩子沒有繫緊,都會漏米,甚至會影響口感。在地方小吃的做法中,我認為最難就是裹粽子,年輕姑娘本來就懶得下廚,再加上這麼不好學,更加學不會了。更喜的是現在很多小區都舉行鄰居節,經常在傳統節日一起過節,一切學著裹,這種傳統的美食也就能在臺州大地上傳承下來了。

交通便利和通訊便利的二十一世界,嘉興五芳齋充斥著端午市場,有些人懶得做,買幾個就算是過了端午,有些人三天兩頭吃粽子,也不在意端午節日了。當然更多的母親卻不是這樣想的,做了一大鍋的粽子,用真空包裝或者用泡沫箱放冰塊,把煮了一整夜的粽子送給遠方的兒女,收到的遊子剝開綠色的粽葉,雪白的粽子引誘著味蕾,糯而不粘,鹹淡恰適、甜而不膩,含口的糯香在嘴裡咀嚼,嚼的是媽媽的味道,品的是濃濃的鄉愁。

小孩額頭抹雄黃

徐麗嬌 || 艾粽飄香的端午

吃過端午粽,棉衣遠遠送。過了端午節,天氣逐漸炎熱,蚊蠅毒蟲橫行霸道,病毒四散,疫病萌發。據說飲雄黃酒能驅邪解毒,端午節這天,台州的男人們午餐要喝點雄黃酒,孩子要塗抹雄黃酒。古語曾說“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主要成分是硫化砷,並含有汞,有毒。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里加入微量雄黃而成。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中醫還用來治面板病。在沒有碘酒之類消毒劑的古代,用雄黃泡酒,可以祛毒解癢。《清嘉錄》記載:“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飲之,謂之雄黃酒。”記憶裡的雄黃酒,在端午這一天,塗抹在小孩的額頭,手背手臂以及小腿上,妹妹最怕蚊子,常常被蚊蠅叮咬而生爛瘡,每年的端午節,我們可以躲避母親的雄黃塗抹,而她卻不能,被母親塗抹得像戲臺上的大花臉。母親把用剩的雄黃酒灑在屋角院角里,用她的話說,蛇就不會進屋了。說起蛇,這是孩子們最害怕的。也有不信的,母親就說:“你沒看見戲裡的白蛇飲了雄黃酒,就變回原形了嗎?”這才讓院子裡的孩子們無話可駁。以至到我們成年以後,才瞭解雄黃酒確實有毒,無論是喝還是塗抹都不可取,母親才廢棄了她原有的做法,只保留了噴灑的習俗。

掛荷包系五絲帶

徐麗嬌 || 艾粽飄香的端午

端午節是巧婦施展才華的時刻,家裡存放的零碎的布頭,這個時候就有用武之地了。到台州的各村落走走轉轉,院子裡的大姑娘小媳婦扎堆,誰比誰的布頭花色漂亮,誰比誰的針腳細密,在一陣嬉笑聲中一個個精緻且獨特的荷包從針線中形成的。愛心形、雞形、五角星形的,當然還有別致的新月形的。縫製的香荷包裡,放入蒼朮、雄黃等藥性香料,荷包掛於胸前或腰間,所到之處,空氣中瀰漫著藥香,雖有些人不喜聞卻能驅蟲避邪,倒也成為村民的喜愛之物。荷包成為年輕女子的信物,贈送給心上人。荷包是母親的愛源,母愛隨著荷包流淌在孩子的心頭。當然也有人嫌縫製荷包麻煩,就以五色線來代替,據說五色線以求平安吉祥。端午的農村,孩子是一道風景。只見他們“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據應劭的《風俗通》裡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係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命闢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小時候我也曾聽母親稱五色線叫長命線,也有叫續命線,叫法不同,願望都是一樣,希望孩子能避災避難,保安康,健健康康成長。五色線是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的絲線合併成的線搓成股,線上系一個鈴鐺。並不是所有人家都有五色線,小時候看到最多的,就是紅絲線搓成股或者編成三股辮系在孩子的手腕或者腳腕上,也有紅絲線系一塊玉掛在胸前或者掛於腰間的。一般紅絲線都不會亂扔,而五色線也是不能隨便丟棄,老一輩的說法,五色線要丟在長流水或者三角路口。戴五色線的孩童可避開蛇毒的侵害以及蚊蠅的叮咬。小孩戴過的五色線扔進荷塘溪澗,就能將水裡的瘟疫沖走,不再侵害村裡的孩童,求保康健。幾根細長的絲線含著一個民俗的文化,也含著一份沉甸甸的親情。

家家門口插菖蒲

徐麗嬌 || 艾粽飄香的端午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端午習俗不僅僅是吃粽子這麼簡單,插菖蒲是少不了的環節。民間一民諺:“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台州人基本上都要插菖蒲,從醫學上說,艾葉和菖蒲的莖、葉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可入藥。因而選擇菖蒲和艾葉也是有科學依據的,除了看得見的蚊蠅與蛇蠍,當然還有看不見的妖魔鬼怪。古人認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五毒盡出,所以在端午節時,東海之濱家家戶戶都會在門上插上菖蒲做的“避邪劍”來驅邪避毒。菖蒲劍一插,無論是看得見還是看不見的都被當於門外了。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就有一段關於菖蒲劍的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插菖蒲劍不僅僅是一種民間風俗,也是一種民俗文化。

如今,過端午節,不是為吃粽子,也不是真正為了驅邪解毒,而是為了傳承華夏的風俗文化。

徐麗嬌 || 艾粽飄香的端午

徐麗嬌 || 艾粽飄香的端午

徐麗嬌 || 艾粽飄香的端午

徐麗嬌 || 艾粽飄香的端午

點選彈出圖片丨點選穿透

END

掃二維碼|關注我們

TAG: 端午粽子雄黃酒菖蒲五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