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茶卡湖鹽雕的致命短板,讓大量民眾難以接觸,究竟是怎麼回

茶卡湖鹽雕是一種另類的藝術,它有別於木雕、石雕等各類雕刻,顯得尤為別具一格。不過相比之下,鹽雕存在一個致命的短板,令大量民眾們難以接觸該項藝術。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揭秘】茶卡湖鹽雕的致命短板,讓大量民眾難以接觸,究竟是怎麼回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絡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茶卡鹽湖,又被稱為“茶卡”或“達布遜淖爾”,位於青海省烏蘭縣茶卡鎮附近,是當地一座天然的結晶鹽湖,也是柴達木盆地四大鹽湖之一。“茶卡”意即鹽池,也就是青海之鹽。茶卡鹽湖氣候常年處於溫涼狀態,存在乾旱少雨的氣候特點,屬於高原大陸性氣候,它與塔爾寺、青海湖、孟達天池齊名,是“青海四大景”之一,曾被世界地理雜誌評為“人一生必去的55個地方”之一。

【揭秘】茶卡湖鹽雕的致命短板,讓大量民眾難以接觸,究竟是怎麼回

茶卡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此地存在不少巨大的鹽塊,稱其為“鹽塊”似乎有些牽強,將其比作是“鹽山”似乎更恰當。由於大陸板塊時刻運動,導致鹽山在青藏高原的形成。在此過程中,不少海水積留在低窪地帶,並在水分蒸發之後形成了許多鹽堆,故此眺望茶卡鹽湖時,天空和白雲被映照在鹽湖的水面上,人們往往會情不自禁的將其稱為“天空之鏡”。

大自然賦予人類最美的景色,人類也不會辜負自然的贈予。茶卡湖附近鹽山堆積,藝術家們也從中尋找到了靈感,在他們的巧手下,一座座鹽山開始煥發活力,變成了鹽雕。鹽雕是一種特殊的雕刻藝術,茶卡湖內析出的鹽結晶天然無汙染且粒大醇厚,是良好的雕刻材料,故此,藝術家們能夠在它們的身上任意揮灑創意。

【揭秘】茶卡湖鹽雕的致命短板,讓大量民眾難以接觸,究竟是怎麼回

在業界享有盛名的“沙雕兄弟”張氏兄弟,是雕刻領域著名的大師,二人在茶卡湖附近以刀為筆,在連綿的鹽山中肆意發揮。他們採用120噸鹽湖原鹽和滷水為原料,以古老的崑崙神話和西方童話為素材,融合體育、戶外娛樂、繪畫、雕刻、建築等藝術元素,採用大地藝術的工藝手法雕刻成大型鹽雕藝術品。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當屬《盤古開天》和《美人魚》。

【揭秘】茶卡湖鹽雕的致命短板,讓大量民眾難以接觸,究竟是怎麼回

《盤古開天》鹽雕作品高4。5米,寬12米,將盤古的形象展現出來,詮釋了人類始祖開天闢地的雄姿。《美人魚》作品高2米,寬1。5米,它以西方童話視角描繪了另一個有趣的世界,將童心與現實聯絡在一起,為茶卡湖增添了一抹活力亮色。

【揭秘】茶卡湖鹽雕的致命短板,讓大量民眾難以接觸,究竟是怎麼回

鹽雕晶瑩剔透、雪白純潔,能給人一種心靈的神往。但與此同時,鹽雕也同時具有一項致命的弱點,就是不易儲存。眾所周知,鹽屬於可溶於水,物理性質極其不穩定,故此相比於石雕、銅雕、木雕而言,其儲存時長極短,保護投入性也相對較高。一般來說,往往藝術家們在雕刻完成鹽雕之後,僅僅數個月的時間,其表面揮發作用就能令其縮小50%左右,加之雨水的侵蝕,鹽雕很容易就會出現變形及扭曲等現象。正因如此,鹽雕也被藝術家們戲稱為“短命雕塑”,與沙雕、冰雕同屬一類短暫性藝術。現代人在欣賞鹽雕時,往往會透過照片感受其藝術氣息,而不是面對面的進行身臨其境的體驗。

【揭秘】茶卡湖鹽雕的致命短板,讓大量民眾難以接觸,究竟是怎麼回

鹽雕體積巨大,不能被擺在室內觀賞,人們更不可能費盡人力物力對其進行防雨、防曬遮蔽,其侷限性頗高,因而鹽雕只能算是雕刻界的小眾藝術,這種藝術形式,終究難以被大眾所喜聞樂見。

參考資料:《鹽雕——短暫而美麗的藝術》 西海出版社出版 鄭秀青著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

TAG: 鹽雕雕刻藝術鹽山茶卡鹽湖